華為海思為何要自研OLED驅動IC:一年84億顆需求 解決國產荒

科技評論189閱讀模式

顯示驅動 IC 是顯示屏成像系統的主要部分。主要是負責驅動顯示器和控制驅動電流的功能。

近年來國內面板產業鏈日益成熟,而驅動IC作為面板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國內配套依然處于起步的階段,無論是LCD的TDDI還是OLED驅動IC國內企業占比依然較低。

也正是由于國產慌的緣故,華為海思才會入局,其 自研的首款OLED驅動芯片已進入試產階段,之前有消息人士透露,華為海思OLED驅動IC將于明年上半年量產,產能約20-30萬顆/月。

當然了,這個市場也是相當大的,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顯示驅動芯片需求量達80.7億顆(包含 TDDI+DDIC),而2021年終端應用增長依然強勁,同時由于電視面板的高分辨率趨勢確立,2021 年顯示驅動芯片總需求將增長至84億顆。

在去年開始的“芯片荒”浪潮下,顯示驅動 IC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根據TrendForce數據,目前已經有部分顯示IC漲價30%。

之前,集微網報道稱,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 OLED驅動芯片已于2020年完成流片,目前進入到了試產階段,很快可以正式向供應商交付,華為自家旗下的產品也有望采用。

對此,業內人士求證得知,“華為海思OLED驅動芯片將在中國大陸某家代工廠40nm產線投產,預計明年上半年量產,產能約20-30萬顆/月”。這也側面證實了試產這一說法。

對于OLED 驅動IC投產是否會受美國方面的限制,上述人士稱“目前沒有限制”,而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聽說已經得到美國的允許”。

“華為產能較小主要晶圓代工廠 40nm產能釋放太少。”上述人士補充道,目前只有三星、臺積電、聯電幾家公司代工,且OLED驅動芯片主要采用40nm/28nm工藝,在晶圓產能緊缺的背景下,OLED驅動IC產能也受到限制。

“除了產能緊張之外,還主要是華為這個客戶不確定性太強。”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華為不僅面臨產能問題,還面臨著市場競爭的問題。即使能夠成功量產,其競爭力還是比較弱的。”

不過,其也認為,華為切入OLED驅動IC領域,則有望打破國際廠商的壟斷,加速驅動芯片國產化,有利于保障供應鏈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華為、中穎電子、集創北方等廠商走自研這條路外,我國其他企業也正在通過收購的方式,力爭打破我國在OLED驅動IC領域的劣勢。

OLED驅動IC作為OLED屏的“中樞神經”,其對電流的控制能力顯著影響成像質量,其所能支持的像素分辨率、接口類型和其他性能指標也決定了OLED顯示屏的應用場景。

華為海思為何要自研OLED驅動IC:一年84億顆需求 解決國產荒

 
  • 本文由 米粒 發表于 2021年8月16日14:02:1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02172.html
科技

毒性堪比眼鏡蛇 亂摸水母會出人命!

抖音之前很流行的“水母手勢舞”你會嗎?張開手掌再捏住手指向后拉,收回手指,張開手指,你就可以得到一只簡略版的水母~ 然而不是所有的水母都這般可愛無害,比如今天的主角&mdash...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確定

拖動滑塊以完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