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11時0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光譜觀測衛星(高分五號02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87次飛行。
據了解,該星將全面提升我國大氣、水體、陸地的高光譜觀測能力,滿足我國在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為大氣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監測以及環境監管等環境保護主體業務提供國產高光譜數據保障。
視頻
據了解,高分五號02星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研制,是高分五號衛星的后續型號。
該衛星配置4臺載荷: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II)、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I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II)和高精度偏振掃描儀(POSP)。
這四臺大氣環境探測載荷可精細、定量化監測大氣氣溶膠、大氣痕量氣體、大氣溫室氣體等污染物時空分布信息,將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大氣遙感監測定量化和精細化水平作出貢獻。
其中,DPC-II、EMI-II和GMI-II為成熟產品,在充分繼承了高分五號(01)星同型號產品成熟技術的同時,也在設計上進行了優化,提升了產品性能和可靠性。其中,DPC-II更是實現了與POSP的偏振交火功能。
而POSP為新研制產品,其探測目標為大氣細顆粒物、氣溶膠/云、水汽等,具有紫外至短波紅外譜段的多個工作通道,具備多光譜的全偏振探測能力,提供大范圍的氣溶膠常規監測數據及細顆粒物反演基礎輸入數據,為空氣質量監測與大尺度長期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2018年5月,中國首顆高光譜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配置6臺有效載荷,其中3臺由安光所研制,分別是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和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