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微信輸入法又開始了新一輪內測,有網友反映,本月已有多人獲得了內測資格。用戶可以打開微信:從「我的—設置—插件」中查看,如果顯示有微信鍵盤,則證明已有測試資格,可直接開啟使用。
市場當中,輸入法三強搜狗輸入法、訊飛輸入法和百度輸入法占去了95%的份額。其中,搜狗輸入法為市場第一,單獨占據55%的份額。
前不久,搜狗全面并入騰訊,搜狗輸入法也進入鵝廠,微信并沒有使用搜狗,而是選擇了自研。其中的特立獨行,值得玩味。
輸入法對于微信意味著什么?在微信當中,用戶需要一款單獨的輸入法嗎?
01 微信輸入法做得怎么樣了
以保護用戶隱私之名,微信在今年1月舉行的2021微信公開課上表示,將推出自帶輸入法功能。今年3月,微信注冊了微信鍵盤相關商標,4月份,有用戶獲得測試資格,微信輸入法正式亮相。
根據傳出的截圖,微信輸入法命名為“微信鍵盤”,樣式風格與iOS原生鍵盤相似,但內置了隱私保護模式,保證用戶輸入的內容信息不會被上傳到云端。
有內測用戶提到了使用體驗,微信輸入法有全鍵盤和九宮格兩種界面,只有打字輸入功能,一些輸入法必備的粘貼按鈕、顏文字表情、搜索等功能,在微信輸入法中找不到。
當然,這些輸入法必備的許多功能,內置在了微信聊天界面,沒有必要再在輸入法上體現。這也反映出,輸入法這類工具產品已經很難做出特色。
同時,微信輸入法只能在微信內使用,當用戶從微信切換到其它app,輸入法也要隨之切換,過程中需要付出較大的學習成本。可以肯定,如果用戶只用一款輸入法,不可能是微信輸入法。
02 “偷聽”用戶這事兒,微信不想背鍋
微信方面也強調,推出輸入法產品不為搶奪市場。因此,一切又都回到了“保護用戶隱私”方面。不過,與其說保護用戶,也可以說保護微信。
“微信‘偷聽’用戶數據”相關的討論一度被吵得沸沸揚揚,許多用戶反映,剛在微信聊到的商品,轉眼就在朋友圈看到廣告了。外界猜測,微信在“偷聽”用戶聊天。
今天互聯網平臺之間互相屏蔽,不通往來,能夠在app之間穿行自如的,是平時存在感極低的輸入法們。能夠隨時掌握用戶的購物信息,并能夠跨平臺實現廣告推送,可能只有輸入法做得到,只是微信替輸入法背鍋了。
某第三方輸入法的用戶協議里明確寫道,“在使用云輸入或聯想功能時,用戶會被收集輸入的文本內容”,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提高輸入準確率。另外,不少輸入法都推出了詞語聯想等功能,旨在提高用戶的輸入效率,節省用戶的輸入時間。但是用戶要付出的代價是“輸入法應用會讀取聊天場景中的前文內容”。
輸入法是互聯網的免費產品,產品能夠活下去,主要靠廣告。怎么知道你所用的輸入法是否依賴收集和分析你的個人信息呢?可以留意下輸入法廠商發布的財報數據,看看廣告業務為廠商帶來的營收占比。
03 用戶不需要微信輸入法
不難看出,微信自己推出輸入法,對保護用戶隱私無濟于事。與其說是用戶需要,不如說是微信需要。
使用過智能ABC輸入法的網友一定體驗過翻頁找詞的痛苦。一款輸入法好不好用,關鍵是輸入的準確性,也就是輸入法多了解用戶。這個過程,一方面要靠機器學習,記錄用戶的常用詞;另一方面,輸入法要有靈活的詞庫。
頭部的輸入法大廠同時也是搜索大廠。搜索引擎積累的熱詞詞庫作為輸入法的補充,能夠快速幫助用戶輸入。同時,輸入法也可以通過詞語聯想和推薦,為搜索導流。
微信平臺上誕生了許多超級產品,比如小程序、微信支付以及視頻號。其實“搜一搜”也是微信重點升級的產品,據了解,微信搜一搜月活用戶已超過5億。不過,“搜一搜”在使用上仍然欠佳。
隨著互聯網信息爆發,搜索的內容分發效率已經遠遠落后于算法推薦,表現出對用戶需求的不適應。微信等社交平臺當中積累的詞語詞庫,相比搜索熱詞,或許更能代表用戶的所思所想。微信推出輸入法產品,既是對搜索產品的補充,也是深度理解用戶社交信息的契機。
結束語:隨著大數據和用戶隱私使用被監管,輸入法廠商的主要變現模式越走越窄,輸入法或許最終會成為生態服務產品。在這之前,作為普通用戶,我永遠建議你使用系統自帶的輸入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