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軍的辦公室門口,他熱情地伸出手,用力一握:“歡迎!”他說。這是一間不大的辦公室,屋子里面只有兩張辦公桌,一張是自用,另一張是會議桌,專門接待客人和采訪者。他坐在我的面前,桌面上放著一部手機:紅米。
其實在見到雷軍之前,我已經在小米公司轉了一圈,看著密集的工位,以及在格子間中忙碌的年輕人,恍惚間想起自己在某篇文章中描述過的情景:“當時白頤路還是‘電子一條街’,機箱、顯示器、主板等電腦配件待價而沽,大街上全是忙碌奔波的年輕人,他們臉上寫滿了‘朝氣’兩個字。”不同的是那是1988年的春天,而今是2013年;彼時是中關村,此處是小米公司。
這是一家充滿奇跡的公司,在過道的墻壁上有一副紅底白字的招貼,上面的字引人注目:“小米2013年上半年銷售703萬臺手機,營收132.7億元人民幣。”這個數據是那么鼓舞人心,而創造這些數字的,就是面前的雷軍和他的小米團隊。
在中關村,謙遜有禮的雷軍是公認的創新者,也是手機行業的顛覆者。他是企業家,金山快譯、畫王、毒霸、游戲,都與他密切相關,金山WPS更是民族軟件的脊梁;他是天使投資人,UCweb、YY語音、凡客誠品,這些公司的成功無不驗證著雷軍的眼光; 他又是創業者,卓越網賣掉了,然后創辦小米科技,“不是必贏就是必輸”,他要做一家像蘋果一樣偉大的公司。而今的小米,也正按照雷軍的規劃,迅速邁向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的康莊大道。
就在前幾天,雷軍又讓業界驚呼了一次:“小米”的子品牌“紅米”橫空出世,他說要顛覆大眾對“千元智能手機”的認識,突出體驗和高性價比,“就是讓大家震驚一下!”的確,不走尋常路的雷軍此次選擇在騰訊QQ空間首發10萬臺,預約量突破745萬,所有“紅米手機”也在1分30秒內全部售罄。這讓他會心一笑:“這就是社會化營銷的巨能量。其實,小米2在線預訂的數量超過960萬人,這個我都不敢公開講,怕被人說是吹牛。”
互聯網上塑造了另一個不同的雷軍,但當你看到雷軍和他的“小伙伴們”不遺余力地勁推“紅米”,他讓“小米所有合伙人幾周前就開始把紅米當最常用手機使用”,所有微博都掛著一個“尾巴”:紅米手機,你就會覺得,雷軍和小米正大踏步前進,讓小米、紅米、小米盒子和MIUI手機系統成為“顛覆性的產品”。
雷軍始終相信小米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讓自己驕傲,讓家人和朋友驕傲,讓整個民族驕傲。”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就是顛覆者的創新秘訣。
■和金山一起走過的日子
雷軍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優秀的程序員,這一點與他大學所學的專業密切相關。1987年,雷軍考入武漢大學計算機系,他只花了兩年就修完了大學四年的課程,大一時編寫的PASCAL程序,在他上大二的時候就已經被編進大一教材里。他在大學期間編撰的《深入DOS編程》和《深入Windows編程》也頗受程序員的推崇。
1990年大三暑假,雷軍的朋友王全國和另一個朋友想辦家公司,拉他入伙,讓他負責技術和服務,股份四個人平分。雷軍對自己的技術相當自信,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公司取名Sunsir(三色),希望紅黃藍三原色創造七彩的新世界。團隊看似強大,公司人最多的時候有14個人,業務范疇也挺寬,賣電腦,做仿制漢卡,甚至接過打字印刷的活。實際上,公司賬上基本沒什么錢,連吃飯都是個問題。沒過多久,公司仿制漢卡的技術被人盜用,對方一次做的量更多,賣的價錢也比他們便宜,這個產品幾乎沒掙到什么錢。
高漲的創業熱情被殘酷的現實一天一天消磨,雷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學生,我是否具備創業所需要的能力?琢磨許久,他提出了散伙。
那是冬天的一個星期天,大家同意了雷軍和王全國退出,兩個人分了一臺286、一臺打印機和一堆芯片,就離開了。
“現在想來很荒唐,像過家家一樣。”雷軍說,這段創業經歷,讓自己看清楚了現實——沒有哪家國內大企業是大學生創業做成的。
1991年,雷軍大學畢業。就在那一年的11月,他見到了求伯君:“求伯君那天穿了一件質地很好的黑色呢子大衣,很有風度,讓我大感震撼,覺得自己就好像是個站在成功人士面前的鄉下孩子。”求伯君是因為寫程序大獲成功,在雷軍眼里,求伯君是中國最優秀的程序員,是個偶像。他心想,金山既然能夠造就一個求伯君,就會造就出第二個、第三個。這一想法激勵著他。
1992年1月,雷軍正式加盟金山軟件,雷軍花三年時間開發豐富WPS功能的組件“盤古”。四年后,雷軍名列“國內十大IT杰出青年”,而彼時的李彥宏還在美國求學,馬化騰四處籌錢想創辦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雷軍喜歡讀書,他說18歲時讀過的一本書叫《硅谷之火》,這是他夢想的源泉,那本書講述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等一群人創辦蘋果電腦公司并改變世界的故事。“喬布斯說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因為美國人認為他們就是世界的中心,我說我創業是為了科技報國,你信嗎?”而這也成為雷軍畢生追逐的夢想,“科技報國”的種子萌芽,直到后來遇到求伯君,讓他意識到棄政經商也可以實現科技報國,對此他開始深信不疑。
然而,1995年的市場給了雷軍當頭一棒。夾在微軟與盜版的縫隙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盤古”失利了,雷軍第一次品味失敗的苦酒。后來,雷軍帶領著金山做游戲軟件、開發金山詞霸,力挽狂瀾,讓金山走出頹勢。金山推出了中國第一個游戲軟件《中關村啟示錄》,售價96元。由此,他放棄了一生最熱愛的角色——程序員,開始向一個市場人員轉變。他成了公司里最拼命的促銷員、公關人員、銷售員……在這過程中,雷軍使金山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共識:程序員必須懂得市場,能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沒有市場意識,沒有把客戶讀懂的能力,從哪種角度來看也辦不好公司。
1998年,聯、百度等公司相繼成立,后來發展成為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大佬”,而雷軍卻一直堅守金山,直到2007年10月,金山在香港上市,但市值只是一家主流互聯網上市公司的零頭。兩個月后,雷軍選擇離開。
許多年后,雷軍說曾以為金山可以承載他的夢想,于是在一件事情上爭取了16年。“當你發現不對,你不敢說,不愿意承認,很糾結。你也大可逆天,破斧沉舟,但是卻會失去人和。”
當被命運扔在十字路口,他終于有了一次破釜沉舟的勇氣。雷軍說,他年過四十才走出低谷,抱著不是必贏就是必輸的信念創辦小米科技,因此體會到“跳下懸崖”的創業感覺。
■天使投資人的制勝方略
離開金山后的雷軍,開始進入另一個領域:天使投資。當時雷軍的想法是,自己如果做不好CEO,那就用自己的資金和經驗,創造出幾家偉大的企業。
2011年,一家媒體用當時盛行的“凡客體”如此描繪雷軍:“愛手機,愛互聯網,愛喝碳酸飲料,愛穿棉質T恤,愛秀他投資公司的產品。愛騎車,愛整潔,顧惜形象。不到42歲,中國IT圈最年輕的老革命。曾淡出江湖,張開‘天使’雙翼,現又轉身飛回。金山軟件董事長,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多玩網執行董事長,17家初創型公司天使投資人。”
文章中說到:“雷軍一定不會反對用‘凡客體’作為這篇文章的開場白,凡客誠品是他所投資公司的出眾者之一。”的確,彼時的雷軍在天使投資領域已經頗有建樹,所投公司的數量截至今天已經超過30多家,這其中不乏凡客誠品、UCweb、樂淘等在各自領域綻放光彩,比如YY多玩,201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雷軍這一筆100萬美元的投資,獲得約100多倍的回報。
“談到天使投資,說實在的,我自己是怎么入行的呢?是在2004年年底,我有個好朋友去融資,跟聯想談投資,我去幫忙背書,我說這個很牛,很厲害,他一定能做得成,我講了兩個小時以后,
人家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你能夠一起投資嗎?我就是這樣投資的,第一次就投了415萬人民幣,投了孫陶然,第二個投給我另外一個朋友,當時是網易的總編輯李學凌,我投了他100萬美金,總共八百多萬人民幣,這就是第二筆投資。”
他投的第一個項目是孫陶然的。孫陶然和雷軍相識,是在中關村組織的一次會議上,雷軍記得那一年是1996年:“我進去時臺上有一個年輕人,講得慷慨激昂。”孫陶然回憶,“后來散會我們沒走,聊了很久。”二人算是一見如故。2004年,孫陶然創業,聯想投資找到雷軍做盡職調查,雷軍不但對孫稱贊不絕,“陶然做什么都能成。”這是雷軍對孫陶然的判斷,也是他一貫對他認準的人放出的話,“無論做什么我都投。”這話,2004年他對孫陶然說過,2005年對陳年說過,2006年對俞永福說過。
陳年與雷軍1998年就認識,后來共同創立卓越網,2005年陳年開始做我有網,雷軍投資。后因錯誤地估計行業環境,我有網陷入困境,陳年放縱自己干脆先去寫了本小說《歸去來》。2007年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認為PPG模式適合再創業,雷軍認為陳年一定會再成功,于是又投錢給陳年,并全力幫助他重新創業。
2006年,聯想投資否決了當時的副總裁俞永福投資優視科技(UCweb)的提議,與他相識一年多的雷軍跟他說:“如果你從聯想辭職來做UCweb,我就投。”
“人靠譜比什么都重要。”雷軍說倘若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就是三條:“第一條不熟不投,第二條只投人,第三條就是幫忙不添亂。”
雷軍的投資邏輯是一看趨勢,二看人。他是國內最早看到移動互聯網潛力,并在該領域布局的人。2005年,他找到一家小公司問人家能不能接受他對移動互聯網的想法,遭到拒絕,又去找第二家,對方答應了,直接投了200萬元。這家公司就是樂訊網。當時京東商城成立不到一年,人們剛剛開始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魅力,對移動端全無概念。
兩年后,國內投資機構才開始關注移動互聯網,2007年,國內移動互聯網投資總額達到2億美元,兩年前,這筆總額僅是千萬美元。
成功的投資生涯令雷軍找回了自信,重燃當年夢想。“我喜歡做那種有預見性的嘗試,能夠實現好多夢想,也挺幸福的。”他說。
■互聯網“小米時代”的顛覆者
“2010年的4月6日,我們幾個人,在北四環的銀谷大廈靜悄悄的創辦了小米公司,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就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雷軍所說的幾個人,其實堪稱超豪華的聯合創始人團隊:雷軍自不贅言,金山軟件的董事長、著名天使投資人。林斌是谷歌研究院的副院長,洪鋒是Google高級工程師,黃江吉是微軟工程院首席工程師,
黎萬強是金山軟件人機交互設計總監,金山詞霸總經理,周光平是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總工程師,而劉德是一位自世界上頂級設計院校ArtCenter畢業的工業設計師。
那時的雷軍,已經超過40歲,在互聯網領域,堪稱老兵。“柳傳志是40歲創業的,任正非是43歲,我覺得我40歲重新開始,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因夢想而偉大,他說,18歲時,自己想辦世界一流的企業,到40歲發現目標漸行漸遠,再試一把,輸了也認了。不至于害怕得連試都不敢,老了后悔。
創業初期雷軍很低調——先是悄悄成立了公司,然后以第三方名義開發MIUI系統,甚至在招聘時都不說他是真正的老板。在小米創辦初期的一年多,任何人不允許講小米是雷軍創辦的,也不發新聞稿,拒絕接受任何采訪。雷軍的想法是,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把產品做好。
“高度認同‘大道至簡’,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我們只做了一款手機,也只有一個名字,就叫‘小米手機’。”
雷軍說,“小米手機為發燒而生,但是未來的硬件升級空間正在逐步減少,小米要回到原點,回到性能本身,之后才是價格。”
創業一年后的夏天,雷軍以一種類似蘋果發布會的形式,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演講,正式推出小米手機。
彼時臺下一眾“米粉”喊出的“雷布斯”,似乎也彰示這位推崇“喬布斯”的中國創業者身上沉甸甸的創新使命。
小米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最具創新性的產品,它的意義在于,這是一個純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從商業模式、軟硬件、營銷方式、渠道創新和社區建設,是徹底的顛覆和創新。
小米先樹立品牌,把手機變成渠道,裝入移動游戲、社交、電商等,通過服務和軟件盈利;系統上,小米最早使用互聯網研發模式,每周在線更新系統,而蘋果是半年更新一次。
此時的雷軍將自己定位成“創業者”,創業如同在懸崖跳舞,而這次,他孤注一擲。
小米時代的雷軍完全沉浸在一個產品經理的快樂中,不再是西裝革履,而是和互聯網大多數老總一樣,穿著T恤牛仔褲上班,隨意但充滿活力。黎萬強說,小米是雷軍產品精神的完美體現,挑選小米的開機畫面,團隊就看了100萬張照片。“極致就是要做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也做得非常好。”雷軍經常拿“海底撈”講故事,說做的產品要超出預期。
自2011年10月20日發貨以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小米就創下了100萬臺的銷售業績。更令人驚奇的是,發貨當天,在短短3個小時內10萬部手機搶訂一空,2億元的銷售神話足以讓消費者對小米這個后起之秀刮目相看。
然而小米的發展并非一路坦途,質疑和攻擊一直如影隨形。2012年5月,有人攻擊小米暴利,又提前散布小米第三次融資的消息,這給雷軍帶來了巨大的阻力。
那時候,雷軍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質疑一一回應,他還做了一張成本表,一個個算,小米到底賺多少。“提前宣布我們融資成功,使我們陷入兩難——回復是抬轎子,不回復就被栽贓了,我們努力說服投資人公布融資信息。”
如今,濃霧散去,小米公司也走過了三個年頭。雷軍說:“小米公司的企業思想是盡量不樹敵”,與騰訊合作也是最好的闡釋。小米手機的用戶數量在不斷上漲,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一共有1422萬名手機用戶。今年上半年營收132.7億人民幣,手機銷量達703萬部。
“我們是一家很克制的公司。3000多名員工,迄今為止只做了三款‘小米手機’、一款‘紅米手機’,一個小米盒子和耳機,大大小小六款產品。這與其他公司玲瑯滿目的展品相比,我們還是很克制的。我們的哲學就是‘少即是多’。”
雷軍在微博上說:“小米的工作,每天都如此激動人心,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種享受。”人們對雷軍和小米的要求似乎也不止于此:讓用戶尖叫一次之后,再次尖叫?
這就是顛覆者要去思考的事情,“小米”如此,“紅米”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記者:馬文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