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從 1990 年誕生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互聯網的入口級應用,在操作系統這個大圈子里畫出了自己的圈子,與瀏覽器所關聯的網頁標準、商業模式和平臺普及,這其中的每一項似乎都預示著新的機遇和發展。顯然,在當今,沒有瀏覽器的互聯網是無法想象的。而瀏覽器產品形態的變化所遵循的主線,實質上就是時下的 WEB 與 APP 之爭。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爭論,還要歸功于當下熱門的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
簡單來說,移動互聯網使 APP 擁有的難以想象的巨大潛力,相對應的,云計算也彌補了 WEB 的天然短板。為什么兩者不繼續共存下去而非要你死我活呢?
基于這兩者缺點的越來越明顯,用戶認知和操作習慣的改變與應用間連續性的訴求。
APP的天然劣勢:畫個圈圈詛咒你
■碎片化導致的信息孤島,操作系統 + 應用程序的模式是典型的圈地運動的衍生版,雖然加長了用戶留在應用程序上的時間,可是每個應用造成了一個一個的信息孤島,尤其是 iOS,其應用之間分享數據和信息的功能匱乏已有眾多用戶和媒體所詬病,這是 APP 的天然劣勢,即使操作系統開發者開放更多的權限也治標不治本,多說一下,安卓的分享功能固然值得贊賞,可還是要看實際情況,在某些類型的應用之間分享,依然是笨拙和缺乏人性化的。在我看來,其尚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令人抓狂的下載……安裝……下載……安裝……,還記得 8 月 22 日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炮轟蘋果 App Store 模式嗎?他聲稱“在應用商店里,0.1% 的頭部應用占去了 70% 的下載量,而 99.9% 的中長尾應用下載量僅占到總下載量的 30%,應用商店存在根本性缺陷,很難實現對中長尾應用的有效分發”。而我覺得,存在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僅僅是應用商店模式的缺陷,最關鍵的在于兩個難以跨越的過程:“下載”和“安裝”。這兩個過程,對于軟件開發商來說,實在是個難以逾越的鴻溝,對產品營銷和推廣實在起到了不少的負面影響,數據顯示,我叫 MT 平均每花費 5 美元才能增加一個用戶;而對用戶來說,這種類似買東西無法驗貨的邏輯在心中形成了難以平復的心理障礙,使得用戶對于大多數的中長尾應用產生了望而卻步的心理。
另外,還有兩個很明顯已被公認的硬傷,在此不用多解釋:區分目標平臺和開發成本高。(不解釋不意味著不致命)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0月6日11:46:42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165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