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和大象無論是體型上還是行為上,好像都沒有什么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但是非洲象卻攤上了一點麻煩!
眾所周知,非洲有明顯的濕季和旱季。當旱季來臨的時候,找到一個小水坑都不容易,而動物們就會為了這樣的小水坑“大打出手”。
所有大象(無論亞洲象還是非洲象)都離不開水源,它們會在水源附近棲息,由于體型巨大,非洲象鮮有對手,它們很容易把小水坑占為己有。
而非洲的一種鳥卻可以驅(qū)趕大象,它們成群結(jié)隊輪番上陣攻擊大象,直到大象離開水源才停止。
2012年,一位野生動物攝影師在肯尼亞東部的一個水坑旁,拍攝到20多萬只小鳥蜂擁攻擊三頭大象的事件,這些鳥類的行為讓當時的人們感到十分震驚。
然而,這種鳥并不是只會“欺負”大象,它們還給非洲的農(nóng)民帶來麻煩,把許多地區(qū)推向饑荒的邊緣。
紅嘴奎利亞雀,源:Bernard DUPONT
這是一種什么鳥?
這種鳥學名叫做紅嘴奎利亞雀,外形上和我們熟悉的麻雀很像,就是有一副標志性紅嘴。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它們體長在12厘米左右,體重在15-26克之間,和大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過它們在數(shù)量上非常驚人,是地球上數(shù)量最多的野生鳥類,據(jù)信它們繁殖后的數(shù)量可以達到15億只左右的峰值。
圖片來源:Alastair Rae
一個典型的棲息地可能最少會有數(shù)百萬只成年個體,以及同等數(shù)量的幼鳥,這一部分體現(xiàn)在它們密密麻麻的鳥巢上。
紅嘴奎利亞雀和其他大部分鳥類一樣,只有在繁殖的季節(jié)才會筑巢,它們幾乎會在任何可行的地方搭建巢穴,包括草叢、樹木等等。
不過,它們是由雄性完成筑巢工作的。
兩只雄性巢穴非??拷?,源:Bernard DU
在巢穴搭建到一半的時候,雄性會以這個“期房”去求偶,一旦配對成功,只要兩天時間它就會把“婚房”搭建完成。
在一個典型的棲息地里,巢穴密度可以達到每公頃 30000 個。有人甚至發(fā)現(xiàn)同一棵樹上同時掛著6000多個巢穴。
它們高度社會化,有時候會有數(shù)十萬,甚至上百萬只鳥同時覓食,后面食物耗盡的鳥會飛過整個群體,然后落在前面的新鮮覓食區(qū),這個畫面就像是波濤洶涌的海面。
它們有多能吃?
紅嘴奎利亞雀不僅在外表上和我們熟悉的麻雀很像,其實它們的行為也很像,只是它們的種群數(shù)量大太多了。
一般而言,紅嘴奎利亞雀也是以一年生草的種子為食,它們喜歡吃寬度在1-2毫米之間的種子,一只成年紅嘴奎利亞雀一天可以吃掉15克食物,幾乎和它們的體重對等(越小的鳥需要更高的新陳代謝來維持體溫和活力,所以它們更能吃)。
圖片來源:Charles J. Sharp
但是,幼鳥的飲食不同——幼鳥需要優(yōu)質(zhì)蛋白,剛剛孵化的幼鳥在未來大約7天內(nèi),都是以昆蟲為食的,之后則以種子為主,而兩周后它們就會自行飛行并覓食了。
一天中,除了最熱的時候,它們會休息下來,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吃,不分白天黑夜。
據(jù)統(tǒng)計,在一個繁殖周期內(nèi),納米比亞一個擁有500萬只成鳥和500萬只幼鳥的棲息地中,紅嘴奎利亞雀總共消耗了大約13 噸昆蟲和 1000 噸種子。
另外,它們對水的需求也挺大的,所以會和非洲象產(chǎn)生沖突,這種鳥在氣溫過高的時候也是靠近水源休息的,它們一天至少會喝兩次水。
紅嘴奎利亞雀的分布,源:Shyamal
非洲最嚴重的農(nóng)業(yè)害蟲之一
從它們的食量上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一塊草地估計沒兩下就被它們霍霍沒了,當天然食物來源枯竭時,它們就會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耕地上。
這給當?shù)剞r(nóng)民造成很大的打擊,一個200萬只的紅嘴奎利亞雀群體一天可以吃掉20噸糧食,基本上只要被它們發(fā)現(xiàn)的耕地,不到一天時間就會被吃光。
中國的麻雀曾經(jīng)被當作“四害清除過,所以有段時間我們很難看到麻雀的蹤跡,其實也是因為麻雀對糧食作物的破壞。
在非洲,紅嘴奎利亞雀被描述為“有羽毛的蝗蟲”,所到之處基本顆粒無收,它們被認為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最嚴重的農(nóng)業(yè)害蟲之一。
為了嚇跑鳥兒,年輕人每天都聚集在小米農(nóng)場里敲鼓、敲盤子和鍋來制造噪音,只有當鳥兒離開時,學童才被允許返回課堂。
在一些地區(qū)還會組織捕獵者每天晚上出去捕捉,在乍得首都恩賈梅納附近,每年有500到1000萬只紅嘴奎利亞雀被捕,這些麻雀會被去毛油炸并出售,一年創(chuàng)造 37500-75000 美元的市場價值。
而另外一些地區(qū)則選擇完全消滅這種鳥,他們用炸藥、汽油彈和在空中噴灑有機磷酸鹽等“除鳥劑”來減少種群數(shù)量。
據(jù)信在南非,一個月最高殺死了2100只紅嘴奎利亞雀,而每年會殺死1.8億只左右。
在非洲,這種驅(qū)鳥,捕鳥,滅鳥的行動已經(jīng)至少延續(xù)70年,每年都會有數(shù)億只鳥因此死亡,然而,紅嘴奎利亞雀的種群數(shù)量不但沒有因此減少,反而還增加了!
如果紅嘴奎利亞雀是一種入侵物種,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它的破壞力,但它是土生土長的非洲“麻雀”。
那么,為什么它們會在本土造成這么大的破壞力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非洲現(xiàn)在大力在發(fā)展農(nóng)業(yè),所以可供紅嘴奎利亞雀食用的食物實際上變多了,而他們的繁殖能力太強了,至少比人為控制它們的速度要快。
紅嘴奎利亞雀的繁殖周期是已知鳥類中最短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它一年會筑巢6次,或者說會生產(chǎn)6窩,每窩3只左右。
而孵化時間不超過10天,小鳥只要喂養(yǎng)兩個星期就可以自己飛出去覓食,1年后就性成熟,可以加入繁殖大軍。
目前,人為控制行動實際上只取代了它們自然死亡而已,但是這種控制卻對生態(tài)造成了破壞,因為除鳥劑對其它動物也有毒。
現(xiàn)在制造噪音來驅(qū)趕鳥兒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控制手段,但是這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一般而言農(nóng)場主需要付出一頓飯的成本。
除此之外,非洲農(nóng)民對這種鳥毫無辦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