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夏日夜宵的標配,從大排擋到高檔飯店再到家里的餐桌,小龍蝦充分挑逗著吃貨們的味蕾。雖然經常有各種緋聞纏身,從重金屬超標、有寄生蟲到吃了會橫紋肌溶解等,但仍然抵擋不住吃貨們的熱愛。
據《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9)》統計,2018年,小龍蝦產業總產值達3690億元。與其相比,2019年“賺瘋了”的中國游戲產業(2309億元)和電影產業(643億元)加起來還要少了700多億。
據美團《小龍蝦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小龍蝦門店數量比2017年多了14萬余家,而截至2019年5月平臺收錄的小龍蝦門店數量比去年也增加了近5萬家。
此外,自有統計以來,中國小龍蝦產量增長30多倍,一年最高漲幅能達到47%,養殖面積高達1680萬畝,其中稻田養殖占1261萬畝。成為了稻田閑置期經濟效益最高、最能讓農民伯伯致富的產品。
小龍蝦也只是一個總稱,一般國人吃的小龍蝦都是淡水龍蝦中的克氏原螯蝦(原產美國)和紅螯鰲蝦(原產大洋洲),大概在1929年由日本人引進到中國南京一代,其主要用途是作為牛蛙、鱒魚等水產的飼料。
但由于蝦苗外流加上本身繁殖能力就很強,在沒有天敵的自然環境中肆意生長,導致后來出現毀壞稻苗、破壞田埂、擾亂魚塘等嚴重影響,一度被列為需要高度警惕的外來入侵物種。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不斷刷新存在感,最終被愛吃的國人盯上成為了盤中餐,直接吃到了野生捕撈小龍蝦完全無法滿足需求,只能進行大規模養殖甚至還有缺口的地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