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使用的那款,一是不能設快捷撥號,二是照相功能文件夾中,拍照不能自創主題分類。這些都不如HTC等手機“友善”。他還有一個擔心就是后續的維護,畢竟才開始用了一個月,“萬一壞了怎么辦?”
為了提供保障,部分手機品牌已經行動起來。小米手機就與島內震旦通訊等賣場合作,提供代送修業務,近期還推出電話咨詢服務,加深消費者對其品牌的信賴度。10月28日,臺經濟部門首度審查通過了小米的赴臺投資申請案,允許其經營手機及其配件銷售、維修業務。對于大陸品牌手機來說,這是第一家。
“臺灣還HOLD的住嗎?”
臺灣向來有著鮮明“MIT”(臺灣制造)自豪感,而從之前的淘寶,到如今的手機、微信,大陸品牌相繼進入臺灣,改變著普通民眾的消費習慣。有臺灣朋友打趣說,作為一個手機達人,一天的日子是這樣度過的:帶著小米手機出門上班,搭公車時跟朋友用微信聊幾句,閑暇時就玩玩大陸開發的“赤壁三國”游戲,下班回家打開淘寶客戶端開始購物……
但這樣的改變卻讓島內業界非常焦慮,甚至喊出“狼來了”。 有業者酸酸地算了一筆賬:小米是家成立不過3年的公司,去年賣了719萬只智能型手機,營收達到620億元,今年更預估要倍增到1500萬只;去年6月,小米完成新一輪融資,公司整體估值達到1200億元,是創立37年的臺灣宏碁公司市值兩倍左右。
“為何臺灣手機產業發展早大陸10年,累積那么多年的零件與制造能力,如今僅剩宏達電(HTC)一家踽踽獨行? ”島內知名財經媒體人林宏文發問說,大陸廠商年輕、敢沖敢拼,大陸市場規模與商業運轉都跑得比臺灣快,“臺灣還HOLD的住嗎?”
有人難舍“心防”,有人追求雙贏
小米雖然獲準入臺投資,頭上還是被戴上了“緊箍咒”——不得從事網絡、電信機房設備、伺服機或核心網絡設備銷售業務,同時也要符合“營業秘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島內相關規定。更有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質詢時表示,臺灣人應該用臺灣手機。“大陸小米機在網路對臺銷售10萬臺,小米機軟體難道沒有置入性程序、遠距竊聽功能?”自然多數網友不買賬,表示這種言論太過牽強。
“這些天‘總統府’采購了6只華為的移動上網卡,又被‘立委’拿‘國安’理由吵得沸沸揚揚的。臺灣部分人有種思維,見到了大陸的東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罵。這不是一種理性行為。”馬思遠說,這種“心防”不但讓想象力超群的部分“立委”不爽,更讓想分享兩岸交流紅利的人不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