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寧可不掙錢也要保市場
“從現在的用工成本和設施投入成本情況看,‘雙11’雖然配送量暴增,但我們并沒有掙到錢。”一家國內知名快遞企業的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一個普通的快遞包裹(重量在1公斤以下),快遞費用一般只要5元錢左右,本來其中收單和送單的快遞員從中拿走了近3元錢,再加上物流費用、分揀工人和設備等方面的投入,一個包裹的毛利潤不足0.5元,而趕上“雙11”,用人成本還會繼續增加,加上加班費等費用和增置的各種設備,基本處于微利狀態。
“但即使不掙錢,我們也要保證‘雙11’的市場。”這名負責人表示,“雙11”電商大戰在電商那里輸贏看的是消費者的賬單額度,而在快遞企業這里看的則是速度,不同的是消費者可以今天上淘寶明天去京東,商家還有翻身的余地,而快遞企業一旦出現嚴重的爆倉情況,既有的用戶群體就會大量流失。“快遞市場本來就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誰也不敢掉以輕心。”他說道,“雙11”的快遞大戰就是快遞企業的劃地盤大戰,誰能處理更多的快遞,“雙11”后誰的“地盤”就更大,因而只能贏不能輸。
【難題】
高薪急招聘難解用工難
為了應對“雙11”,快遞公司下夠了血本,也給出了高薪,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截至目前快遞用工依舊有著不小的缺口。順豐、四通一達、EMS等快遞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均向記者表示,目前這些企業仍有一成左右的用工缺口。“我們要求快遞員會騎摩托車,責任心強就行,對工作經驗、學歷幾乎沒有限制,但還是很難招滿。”北京某快遞公司負責人無奈地表示,雖然有高薪吸引,但想招到有經驗的快遞員仍非常困難。
在從事了兩年快遞工作的湖北小伙張力行看來,眼下的高薪吸引力也不足。他告訴記者,快遞淡旺季區分很明顯,淡季時一個月就收入三四千元,趕上“雙11”這樣的旺季雖然一個月能掙到1萬元左右,但需要持續近一個月時間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九十點鐘,快遞員業務量大,工作壓力大,導致行業流動性大。“干過的不愿意再干,新人又吃不了這個苦。”他說道。
而越來越重的人力成本壓力,也開始逼迫快遞企業轉換思路。一家國內大型快遞公司華北區負責人坦言,對快遞公司而言,人力成本是最大的開支,面對日漸增高的成本壓力,已準備像國外學習,大力發展自動化分揀,至少在分揀環節節省人力。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