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也發現了,在最近的這一年里,兩家始于北京的餐飲企業成功打入了中國的科技圈——一家是赫暢的煎餅店“黃太吉傳統美食”,另一家是孟醒的“雕爺牛腩”。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這兩家各自的簇擁者們,在提起這兩家餐飲公司時,無不像“巴普洛夫的狗”那樣,條件反射式的提到一個詞匯——互聯網思維。
那么請問,什么是互聯網思維?“黃太吉”或是“雕爺牛腩”的互聯網思維究竟在哪兒?
我不知道。
按照赫暢、孟醒或是這兩家模式的“解釋者”的說法,他們的“互聯網思維”主要由幾個元素構成——1.前期內測/小規模測試,在開發新品類時會邀請部分顧客免費試吃,根據顧客的意見和反饋不斷改善;2. 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換句話說就是注重細節、超出用戶預期和吃著舒服;3.善于利用網絡進行低成本的營銷推廣。
也就是說,把傳統餐飲業的試運營改名為“封測”、把基本的餐飲服務堂而皇之為“用戶體驗”,再加上網絡作為傳播途徑,賣煎餅果子的和賣牛腩的一下次就“高大上”和“前沿”起來。
可實際上,這和互聯網思維有什么關系?
我第一次聽說,良好的就餐體驗和優質的服務是來自互聯網,而竟然不是餐飲業本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我也第一次聽說,一個沒有任何通過在線服務或科技產品來解決顧客在預訂、支付等環節的不便,讓排隊、等位這種高度信息不對稱下的產物成為自己賣點的企業,能夠和從誕生之初就致力于消弭信息圍欄,力圖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聰明的互聯網精神掛鉤。
一起來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吧——星巴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最初,這家咖啡零售商就開發了自己的移動支付應用,顧客可以利用銀行卡對其充值,這樣,他們便可以在星巴克的門店中,直接利用應用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而在此后,它們又投資了支付方案提供商Square ,允許用戶直接通過Sqaure Wallet應用完成收銀。
還有他們與Google網絡服務合作——他們首先是為顧客提供比以往要快10倍以上的Wi-Fi網絡,此外,星巴克與Google還在聯合研發星巴克的下一代數字網(Digital Network)。希望快速的網絡訪問速度能夠讓星巴克的顧客在店體驗更佳。當然,這背后也意味著更好的預訂和支付體驗。
不僅如此,在星巴克在2012年的愚人節還開了一個有意思的玩笑,他們宣布推出一項名為Mobile Pour的服務——你在路上走著,突然想喝咖啡,通過星巴克的App,它能夠知道你的位置,點好你要的咖啡,這樣,你還能繼續走著,不一會就會收到外賣員踩著滑輪車送來的咖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