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的胡兄曉東昨日發文,對我前日的《晚報關張 早報擴張》進行了一番商榷。他的意思大致是:晚報敗于內容,內容做好了依然為王。我認為曉東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而需要撰文予以針鋒相對。
其一,在我前日文中,有這樣的話:晚報一開始的定位就出了問題,要與新民晚報做無差異化的競爭。僅就這點,與曉東兄一文,有類似之處。我的確也認為新聞晚報敗于內容(但不僅僅是這么一句話),不是什么APP公號之類的新技術使用。這里僅做一個聲明。
關鍵在我下面要說的“其二”,也是我所謂曉東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其二”。
“內容為王”、“好的內容永遠有價值”,這兩句話我不知道聽多少媒體人說過。后面那一句,甚至是某報業集團老總回答該地市委書記憂心忡忡的提問時用過的答案。這兩句話對嗎?我直截了當地給出答案:錯!
先說一個故事。
我看過《小時代》、《小時代2》兩部電影,前后加起來快200分鐘了吧?我必須沮喪地承認,在近200分鐘觀賞后,我還是沒搞清楚那幾個男主角誰是誰(我唯一搞清楚的是那個總編輯,他的臉頗具特色)。這個迷糊勁被我90后的學生和朋友恥笑:我們一看就搞得明白,你怎么搞不明白?你個老古董。
嗯,我承認,有點老古董。但我就是認為這兩部電影不是“好的內容”,當然,我也不會認為那些認為這兩部電影是好的內容的人就是腦殘。每個人都有偏好,各取所需,去豆瓣上看看,大部分電影都是毀譽交集,100%說好的電影有沒有?恐怕真沒有。
什么叫“好的內容”?這句話真該問一問。曉東兄所在的多看是做電子書的,賣書的,好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小說是不是好內容?不好意思,在我魏某人眼里,就不是好內容。你白送給我我還嫌占硬盤空間。沒辦法,我對現代小說不感興趣,可以伐?但我對信息經濟、數字世界的書很感興趣。曉東兄啊,你知道不知道我有多少書是有紙質版的,還跑來你多看上買本電子的?
所以,請恕我直言,在微觀層面,在短期層面,在商業層面,壓根沒有好的內容,有的只是:合適的內容。牛皮癬廣告對大多數人都是壞內容,對患牛皮癬的人,可能就是好內容。兜售博士文憑的組織廣告,對大多數人都是壞內容,對想弄個博士身份顯擺顯擺的人,就是好內容。有需求,就是“好”。沒需求,對ta而言,就是“壞”。
我們來說說多看。
多看其實是一個輕內容生產商,它不是一個重內容生產者,因為說到底沒有一本書是他們生產的。它輕生產在哪里呢?1、做一些編排,比如加個封面,寫個導語,增加被閱讀的欲望;2、放在合適的類目里。注意這個2,這就是在做匹配。對科技感興趣的人,就會跑到科技類目里翻翻有什么新書,購買概率會增加。多看的人總不見得把莫言的小說放在科技類目里吧?
所以,信息世界里,究竟什么是王?匹配為王。把對的內容交付到對的人手中,這件事你做到位了,比別人到位,你就是王!
互聯網經濟,使得“大眾”這個詞被消解為小眾、個眾、部落化、社群化。我在很多公開場合中都說過,不存在什么主流文化,也不存在什么所有人交口稱贊的好內容。信息世界的核心不是生產,而是找到信息。信息遠遠供大于求就意味著信息的極大豐裕,“一種豐裕必然帶來一種稀缺”——什么稀缺?合適的內容與合適的人之間的匹配,稀缺。
大到搜索引擎這種大家都知道是做匹配的,小到一個電子書販賣者,做好匹配,你就有存在的理由和商業價值。沒做好,嘿嘿,就不用說了。
互聯網三大里程碑式應用,說到底都是做匹配的。門戶是用圖書館目錄的結構做匹配(頻道套欄目,讓你知道順著什么目錄樹往下找),搜索是用關鍵字和信息主內容做匹配,社交網絡呢?先把人匹配起來,然后經由人的關系,內容產生匹配。
所以,媒介媒介,什么玩意兒?媒婆+中介。
媒婆和中介何以立足?匹配罷了。
—— 鈦媒體 供稿 ——
轉載說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別注明外,均為本人原創,可以自由轉載,謝絕長微博形式轉載;
2、轉載時請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揮,不是魏武輝,不要搞錯。
3、轉載時請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揮原創撰寫,歡迎于微信/網易云閱讀/騰訊新聞客戶端中搜索ItTalks以訂閱公眾賬號,或于搜狐新聞客戶端科技頻道訂閱“魏武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