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業界已經一致默認2014年穿戴設備將大有可為,但平心而論,現有的穿戴設備仍舊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的成分多一些,市面上幾款明星產品更談不上接地氣和成氣候,數據顯示賣的最好的Galaxy Gear也多是靠老大哥Note 3的提攜與幫襯。
盡管市場和消費者都保持著理智,但廠商們卻唯恐落了下風,紛紛推出自家穿戴產品,踩在2013年尾的TCL正式發布了與百度穿戴合作的智能手環,早前魅族的智能手表也已經顯露了真容,而中興和華為也各自研發著自家的穿戴設備。廠商們除了清一色搭載安卓系統以外,絕大多數都選擇了運動和健康作為主要賣點和市場方向,但是,這個市場真的容得下,或者說,真的需要這么多廠商和產品嗎?
運動監測從來不是誰的剛需
有很多熱愛運動或者是從事運動相關工作的用戶可能會需要具備運動監測功能的設備,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一定會購買穿戴設備,因為很少有人會真的對運動所消耗掉的卡路里值等專項參數所感興趣,認知上的新鮮不代表實際使用中能夠付出足夠的耐心,即便是那些想要減肥或增重的人群,穿戴設備的反饋機制也不如體重秤來的直觀準確,卡路里值和心跳等參數,在生活和運動中保持長時間監測和關注并不實際,也無法根本上幫助用戶更好的實現目標;二來真正需要嚴格監測運動情況的情況本身就有著更為專業和高端的設備可供選擇,穿戴設備由于技術和成本限制短時間還無法達到專業級水準。
也就是說,運動監測功能就像是智能手機里的日程管理應用,運動的人很多,但需要把一切都布局的井井有條的人卻很少;另外,市面上產品價格較高的幾款穿戴設備,也足夠用戶支付健身房里一個健身周期的費用,就性價比和必要性來說,運動市場并沒有廠商們預料的那么廣闊。
健康和醫療要分開對待
從行業角度來看,健康和醫療兩個領域相距甚遠,二者之間交集也是微乎其微,并不像大多數消費者理解的那么親密,二者的具體區別在于:
1.目標不同
2.手段不同
3.理論體系不同
醫療領域是基于利用病理和藥理來治病救人的出發點,這使得醫療設備所指定的目標一般都低于正常值或理想值,但這正是健康設備需要告知和監督用戶所達到的一個數值,兩者從根本上就無法相提并論;另外,由于專業目標和手段不同,直接導致兩者的使用周期也大相徑庭,醫療設備的使用時間一般較短,個人性較低,而健康設備則必須長時間使用才能發揮效果,但健康類設備充其量只是個管家而已,而且這個管家不僅不夠全能,也談不上智能,它對于用戶生活體驗提升的程度就目前來看很有限。相比較于用戶真正在意和追求的健康,穿戴設備還給不了什么。
只是一塊小蛋糕
目前圍繞著這兩大功能賣點的穿戴產品主要是手環類設備,其次是手表設備,它們擁有著貼身的屬性和輕便的造型,但無論是用戶習慣的角度,還是功能實現的角度,它們都顯得太過業余。總的來說,主打運動和健康的穿戴設備一定會有市場,但在用戶需求存在落差的當下,產品前期的入口和流量都不會很大。盡管可以利用用戶對智能手機新鮮感下調轉移過去的注意力打開市場的大門,但行業往后的生存環境卻十分嚴峻。不過,隨著各方面技術的提升和數據的展開利用,穿戴設備會很快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只是我們仍然要清醒的看到,運動和健康屬性只占到穿戴設備理想功用的一部分,無論是現在的戴在手腕上,還是日后普及到鞋帽服飾和身體發膚上,它都無法支撐一個單獨的市場。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