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身上有傳承,有源流,有情懷,一絲不茍苦心孤詣,有“道”,有“器”,有“術”。他們可以做出一二三四五……甚至每個產品都可能是臻至藝術品的精品,他們可以不斷完善改進推出更優秀的次代產品,然后贏得市場的交口稱贊,最后輕而易舉地取得近乎壟斷性的優勢。
但是然后呢?我們聽 Walkman,玩游戲機,為“魚雷”和“香水瓶”的設計驚嘆,僅此而已。
蘋果手握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還有無往不利的 iTunes 和 App Store,微軟的 Xbox 4直接把自己定位于“家庭娛樂終端”,手機平板電腦桌面移動三屏一云,聽起來就很了不起的樣子。Google?它剛剛砸錢買了 Nest,再之前和一眾汽車廠商組建了 OAA(Open Automotive Alliance,開放汽車聯盟)。
在有了互聯網、SNS、移動智能設備以及云服務之后,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有機組合的部分,每個節點都可能是相互連接著的,這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玩法和認識。產品與人之間,產品與產品之間,人與人之間,明明是應該被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對不起,除了索尼的 SEN 之外,日本廠商在這方面并沒有這方面的計劃和動作,他們的產品是以“點”的形式呈現的——一個,一個,再一個,另一個。
單純比拼某個產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由三星掀起的 Android 和蘋果之間的硬件升級熱戰也逐漸恢復平靜,拼到最后,大家都已經明白了,在互聯網時代,一切沒有自己成熟生態體系和平臺的互聯網公司只有跟在那些巨頭后面吃些殘羹冷炙的份,最后永遠不可能在市場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便某人真得重制1000個精美絕倫的 icon,它現在也只是個手機 rom 而已,即使這個手機真得能夠推出的話,比起已經有了路由器、盒子等一系列產品構成了生態系統雛形的某國內手機廠商來說有什么優勢可言?遑論拯救蘋果之類的胡話。
日本的科技公司用自己整整20年的失落來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公司的生死之道,那么本來就和它們有著不小差距的我們又豈能放過這個趕上甚至超越的大好機會?我們怎么好意思從中吸取不了半點經驗教訓?我們怎么還能夠不警醒自己快形成互聯網思維、迎接假如開放互聯網世界?
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