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彩電選擇的發展思路是“適度規模,適當份額”,“高科技含量,高品質質量”。其市場定位主要針對上海本地,提出金星精品彩電要同上海作為全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相適應。也先后推出過圖文電視、數碼系列產品等高新技術功能和16∶9寬屏彩電、等離子彩電、全平彩電、43英寸背投彩電等。
直到2000年,金星彩電在上海的市場占有率還占據絕對優勢,金星彩電的產銷量在國內約排在第五、第六位,但在上海本地市場則排名第一。但是,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金星雖然一直堅持“精品”路線,也不得加入到降價的行列中。
然而,規模不夠大的金星彩電,在行業利潤的日漸微薄的情況下,生存也日漸艱難。金星彩電的銷售額在其母公司上廣電的銷售收入中的比重不斷變小,占廣電股份年銷售額的5%~6%,重要性也日漸下滑。
2003年上廣電正式停止了“金星”牌彩電的生產,不久,同樣是金星彩電的總經銷商上廣電也停止了該品牌彩電的銷售。這樣,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就此退出了中國彩電市場。
牡丹北京制造的一面旗幟
牡丹曾經是北京產家電的一面旗幟。
牡丹電視的制造商北京牡丹電子集團是中國電子工業的大型骨干企業,在國內電視工業剛起步的1982、1983年時,
牡丹就從日本引進了技術領先的生產線,在憑票供應的時代,取得了50%以上的驚人市場占有率,成為絕對的業內龍頭。在20世紀80年代,擁有一臺牡丹牌彩電曾是中國普通家庭的夢想。直到90年代初,牡丹的市場占有率仍維持在20%左右的一個高水平上,1993年產量達到了70萬臺,在1992年到1995年間連續4年獲得“全國最暢銷國產名牌商品金橋獎”,并獲得“中華名牌彩電”殊榮。
然而,從1996年開始,彩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在長虹等廠家相繼推出的價格攻勢面前,牡丹電視卻遲遲沒有反應,市場銷售直線下滑。牡丹濃厚的國企色彩造成了冗員過多,資金不足,無力在市場上做出反擊,決策失誤更進一步加速了牡丹的衰落。到了2000年,牡丹牌彩電已經基本停產,電視機廠靠生產“貼牌機”維持運轉。
2002年9月,北京牡丹電子集團公司將自有設備資產同“牡丹”商標投入到江蘇賽博電子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蘇賽博牡丹電子有限公司。昔日的國內電視機第一品牌牡丹電視正式下嫁江蘇鎮江。2003年7月,牡丹彩電終于又悄然重現,主要目標以出口為主,而在國內市場以1500元以下的低端產品起步。但是業界對這樣的低端定位并不看好,在北京等主要市場上,還是難覓“牡丹”蹤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