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MIUI暫時沒有做機型適配的手機用戶無法刷機,這等于將他阻擋在MIUI
生態圈之外。小米系統不需要適配,配置符合要求即可以安裝。
雷軍一直強調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以經營用戶為目的,而不是售賣產品為目的。在這一邏輯下,售賣一臺小米手機,刷一臺其他品牌的手機,對于小米手機的價值是獲得一個用戶,與安裝小米系統的價值一樣。
此邏輯的商業模式則是:不以售賣硬件,而是通過互聯網服務與應用獲利。
區別在于售賣一臺小米手機獲取用戶的成本更高,推廣小米系統的成本更低。小米一位員工說,如果通過刷機,小米系統等模式獲得用戶與小米手機獲得的用戶一樣多,那么小米科技搭建未來商業大廈將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簡言之,小米手機讓用戶尖叫的價格是一場用戶圈地運動,小米系統也是。
學習微軟模式
此前,雷軍在IT峰會上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的銷量1100萬臺。
小米曾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銷量1990萬臺,2012年全年銷量719萬臺,2011年銷售量為30萬臺。累計銷量達到3909萬臺,即通過小米預裝的MIUI系統達到了3909萬臺,除此,還有通過刷機方式激活的MIUI用戶。
小米迄今沒有公布過累計刷機MIUI用戶。此外,MIUI還包括平板、電視等。
洪峰認為:通過簡單的APP下載安裝的方式,可以讓更多用戶成為小米的用戶。雷軍將小米的產品模式概括為“軟件+硬件+互聯網”,即“鐵人三項”。在這三項中,軟件即操作系統,是唯一需要由小米獨家控制的環節,而硬件、互聯網都可以用“生態鏈”的方式實現,就像PC時代的微軟所做的一樣。
“生態鏈”模式是這樣的,硬件可以由任何品牌商,比如聯想、摩托等提供;不管互聯網服務與應用由誰提供,比如百度、360等在小米系統上運行就行。
“生態鏈”是專業化分工邏輯下的蛋:對比PC時代的專業化分工,小米的定位于軟件,即操作系統,相當于微軟;硬件,芯片,應用與服務由其他廠商提供,相當于PC產業鏈中的OEM廠商,英特爾,獨立軟件開發商ISV等。
不僅小米,不少廠商也在突圍,紛紛推出自有品牌OS(操作系統),如:小米MIUI、魅族 Flyme、華為Emotion UI、OPPO ColorOS、樂蛙OS、阿里云OS等等。但截至目前,MIUI在功能性和使用舒適性方面最為優秀。MIUI 也是適配機型最多的第三方ROM,目前已經適配了超過 200 款主流機型。
MIUI最佳用戶體驗是小米系統推出的基礎,才可能推進新一輪用戶圈地運動。
2011年,智能手機大潮剛剛興起時,小米、360、百度都推出了“桌面產品”,目的很明確,即將自己的互聯網應用與服務通過桌面推向用戶,360、百度還與海爾、長虹等公司合作,推出了多款手機,比如360就推出了360特供機。
這一嘗試并不成功。依賴于其他操作系統的桌面只能成為一種渠道,且是眾多渠道中的一種渠道,不能成為平臺,也不能建成自己的生態。
小米手機卻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初步建立了包括游戲、電子閱讀、桌面、電子商務等服務在內的互聯網生態圈,而其經驗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的平臺模式才是靠譜的,而APP代表的渠道模式并不靠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