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悲劇,終于鬧劇,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諾基亞從選擇微軟的WP作為智能操作系統路線伊始,這種悲劇似乎就已經注定了,盡管筆者本人也曾一度期待WP8能力挽狂瀾,但幻想終被雨打風吹去;而埃洛普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木馬”入贅諾基亞的CEO,進一步把諾基亞釘在這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砧板上;這本來已經是雙重悲劇,接下來,眾所周知,NOKIA把手機部門最終全盤賣給了微軟這個“上峰”,這個最終的悲劇就注定更加無可挽回了。
開始口頭承諾收購1年內不裁員的微軟,先是把效力多年的鮑爾默趕去了NBA當老板,接下來就開始舉起屠刀了。要知道,這個承諾是前任給的,繼任者納德拉可不會遵守,何況“空口無憑”,是不是已經有點鬧劇了呢?鬧劇就鬧劇吧,自從賣了手機部門,另一個印度人領導的“剩下的諾基亞”股票已經翻了一番;而裁掉這個累贅之后,微軟每年也可以節約近10億美金。
那么,剩下的劇本就留給員工了,微軟全球裁員1.8萬,我大諾基亞獨占1.25萬!難怪連芬蘭總理都把經濟下滑的罪過推給了美國人,這個在芬蘭神一般存在的諾基亞,隨著手機部門的切割,剩下的已經神奇不再——天下再無當初的諾基亞。
告別溫情文化
北歐天氣寒冷,人際矜持,但是待遇溫情。無論是工業小巨人瑞典、石油小巨人挪威、科技小巨人芬蘭都深受歐洲社會民主黨思潮影響,收入基數高、社會福利好、貧富差距低。
諾基亞在北歐也堪稱紳士,待遇未必最高,但是一向“以人為本”?!耙匀藶楸尽钡臉撕灒^非只是它的廣告語,對內也是如此。比如,雖然網上流傳其N+6的補償不是一個慣例,但是,公司往往提前數月通知員工,離職補償也頗為豐厚,離開諾基亞的人,很少有人對諾基亞的人性化抱怨。
與此相比,美國企業、日韓企業、大陸企業幾乎找不到這種文化。比如,多數美國IT企業就以壓力巨大著稱,Google雖然高度重視人才,但是內部壓力要大得多,類似KPI的機制、對員工全周期的監控都是非常強勢的;蘋果雖然創新能力很強,但是內部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獨裁體制,基層員工投入產出比并不突出;當然,還有以軍事化管理著稱的亞馬遜等等,都不是一個容易得到“ease”感受的地方。
諾基亞以前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在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有很好的盈利,同時,北歐的社會主義文化也滲透到公司的文化當中。但是,市場是這么殘酷,以至于在智能終端普及大潮中,諾基亞倒在了殘酷的競爭當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諾基亞的溫情文化也就難以為繼,而且,很多公司的大小老板們會很樂意把這種案例寫在自家的教案上:生于奮斗、死于滋潤。
IT人的群體焦慮
諾基亞既然已經如此,員工們抱怨也好、游街爭取曾經的N+6也好,不過是一個插曲了。微軟畢竟還是大戶,倘若裁人的徹底倒閉了,也是徒呼奈何,這個暫且不表。
鬧劇的延續,在于某小米員工的傲嬌之詞,對諾基亞離職員工未必真的有那么多的諷刺之意,但是,說者有意或者無意,聽著都是有心且煩心。IT屌絲何苦難為IT屌絲?難為就難為吧,還要昭示天下?
從HR的角度說,這里面或許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復仇感:看,你選擇錯了吧。你要是以為這是個體現象,那么你可能錯了。比如,十年前,有人去了北電、有人去了華為,前者的收入明顯高于后者,十年后的華為成為行業第一,北電已經落花流水,很多華為人在論壇上、微博上都流露出那種傲嬌。
傲嬌的人到底有多少,這個無從引證。但是,這個現象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個重要的根源就是IT人的群體性“焦慮”。
你說移動、聯通、電信的員工焦慮不焦慮?焦慮,這個行業已經遇到瓶頸,加上反腐、嚴管、全員營銷壓力,連李剛這樣的聯通高管都離職了;你說中興、華為這樣的設備商焦慮不焦慮,當然焦慮,運營商都管道化了,干不好別的、就是能壓設備商的價;你說聯想這樣的IT企業焦慮不焦慮,焦慮啊,云計算、平板電腦正在替代傳統的服務器、PC,怎么能不焦慮;用友、金蝶這樣的軟件企業呢,當然更焦慮了,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一算毛利率很高的訂單凈利率經常虧損……有人說,BAT可能最不焦慮了,確實,公司來說還是比較滋潤的,但是,你如果問它們內部不同部門,大多數也是非常焦慮的,畢竟內部的贏家也是極少數,多數部門都是“打醬油”、“撿垃圾”的。
IT行業瞬息萬變,生死無常,也造就了最焦慮的一個行業??焖俪晒Φ男∶祝€在崛起的半路上,對未來成功的期許與雷軍等管理層釋放的股票大餅共同麻醉了暫時勞累的坐骨神經,公司內米粉和公司外的米粉還沒出鍋,熱氣騰騰、也殺氣騰騰一會吧,人之常情。
但是,對于中國500萬IT從業者來說,除了真正的創業者之外,多數人從事著別人的偉大事業,也不要忘記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一瓢飲肉湯固然好,只是清湯寡水也不要郁郁寡歡,還是要真正喜歡這個工作,而不是喜歡它帶來的發財的或者偉大的幻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