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魅族 MX 4 發布會上,有兩個重要的配置信息沒有被提及,一是 MX 4 的內存仍然是 2GB,而是僅僅提到處理器的架構和跑分,但是沒有提到處理器來自何處。但是終究紙還是包不住火,經過真機體驗環節后,配置信息最終仍是得以曝光,這塊 MTK 6595 處理器在發布會后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除了 1799 元的定價,這一次魅族選擇 MTK 平臺也值得深思(瞎猜)。
在山寨機時代,MTK 不僅提供一塊芯片,還有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集成了通信基帶、藍牙、攝像頭等模塊,只需增加不同的元器件和外殼,就能組裝出成品手機,生產周期低至數周。于是來自深圳的山寨機們銷往世界各地,MTK 解決方案在降低了生產成本的同時,也因為山寨機低劣的質量背負了低端的罵名而難以翻身。
智能手機時代的芯片市場是大浪淘沙的階段,高通迅速崛起,英特爾點狀突圍,博通德儀退居二線,三星和英偉達偏安一隅,而 MTK 是個微妙的存在。它不是被浪花拍死在沙灘的那位,同時也不是分得最大蛋糕的那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MTK 始終無法在高端機型上裝上自己的處理器。國際品牌旗艦中,蘋果是用自家設計的處理器,三星大多則是獵戶座和高通并舉,至于 HTC、LG、索尼等等的高端機器也多是高通處理器,至于國內大廠的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MTK 也曾和國內一些二線廠商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千元價位以上機型,MTK 6589(T) 這款處理器就曾被國內眾多廠商所采用,華為、聯想。金立、TCL 等廠商的許多中端機曾采用了這塊芯片,而 Vivo 甚至在此處理器的基礎上推出了 2500 價位的手機。這也是 MTK 向中端手機發力的一個重點支點。
后來,紅米出現了,這款 720p,搭配 MTK 6589T 處理器的紅米手機售價只有 799 元,猶如一記重拳打向了千元機市場,引發的市場效應包括直接將華為和聯想拉入到 799 價位機型的競爭中去,此后各方的營銷文案爭斗也如一出諧劇一樣讓人無語。799 元手機市場的爆發的受益者是 MTK,因為這些手機大多都是 MTK 的四核處理器,在性能上足以滿足日常需求,為 799 價位手機提供不錯的體驗。同時 MTK 也可以說是受害者,像是 MTK 6589T 這樣的芯片當時應該是給 Vivo 等廠商的次旗艦機型準備的,結果紅米的出現讓 MTK 6589T 烙上了低端的印記。
試想一下,當時我們提到高通驍龍 800,第一反映就是旗艦專用,價位上不會和驍龍 400 混淆,但是當名氣最大的紅米用了 MTK 6589T 之后,我們面對 2500 元的 Vivo X3 時,就會說后者性價比低,MTK 6589T 就該用在低端機上,即使 Vivo X3 在影音方面添加了附加值。而本來,6589T 就是 MTK 的拳頭產品。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了后續的 MTK 6592 身上,紅米 Note 繼續采用了這款八核芯片,繼續讓 MTK 上行乏力,游走在中低端上。即使有 TCL idol X+、Vivo X3s 等機型助陣,也因為銷量和品牌原因,難以逆襲。在高通成為各大廠商大房的情況下,MTK 只能接受做小妾的結局。
魅族 MX 4 的出現讓故事的走向出現了轉機,雖然沒有公布芯片型號,現場的跑分已經告訴大家,這款 MTK 6595 處理器性能有了大躍進,一時間各搞機論壇也出現了許多 MTK 6595 對決驍龍 800 的討論。經歷了 MTK 6589T 和 MTK 6592 兩代的墊背之后,MTK 6595 終于可以看到逆襲的曙光。
這就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當魅族的手機往下走,MTK 的芯片卻在往上走。
作為第一款搭載 MTK 6595 的機型,MX 4 的出貨量和知名度都有保證,在整體出貨量上,魅族難以和“中華酷聯小”相比,但是單機型出貨量和話題效應層面,魅族的能量卻不容小覷。這也迎合了 MTK 想把這款處理器往上推的初衷。
作為老冤家,小米的某位員工在微博上(已刪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的意思大概是,搭載 MTK 手機不配 1799 元的價格。
當然,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賣手機并不是賣處理器,即使處理器是核心部件。屏幕、相機、材質、工藝等對成本的影響一樣大,而在其他方面的對比上,MX 4 的綜合素質應該要比紅米 Note 高出一截,況且 MTK 6595 的性能不能和 6592 同日而語。但是固有印象卻難以一時改觀,許多人還是會和這位小米員工一樣,認為 MTK 只配低端,即使 MTK 6595 性能足以擔當大用,這種憂慮在我們相關文章的評論區也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