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意外,來自中國本土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將以“史上最大IPO”的身份,于美國當地時間9月19日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這是阿里之幸,也是A股之痛。總市值已躋身全球資本市場前列,卻仍難免本土優質上市資源流失的尷尬,這無疑值得深刻反思。
阿里赴美上市背后的無奈
絕大多數的中國百姓經由“萬能的淘寶”認識阿里巴巴。但今天,他們只能遙望阿里在大洋彼岸登陸。
阿里巴巴于美國時間本月8日在紐約啟動IPO路演。招股書顯示,其IPO擬發售3.2億股,最多融資243億美元,對應的估值高達1627億美元。這意味著阿里有望成為美國,甚至全球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科技股IPO項目。
14年前在杭州創立的阿里巴巴,15年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互聯網巨頭。一家以本土龐大客戶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互聯網企業,為何最終選擇在地球另一端上市?背后的曲折和無奈令人回味。
現行證券法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公司法則將調整對象明確設定為“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而注冊于海外的阿里巴巴集團,不得不因其“外資企業”的身份與A股市場失之交臂。
此外,為了保證管理層以少量資本實現對公司的控制,阿里巴巴集團采取了成熟市場較為普遍的二元制股權結構。這種同股不同權的合伙人架構,也為強調同股同權的中國股市所不容。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9月15日13:48:1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926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