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人這樣比喻華為P6的發布,P6就像拔了毛的鳳凰鉆進了雞群。
一款好的手機主要提現在合理的硬件配置、符合移動手持設備的流行設計、流暢的軟硬件協同使用效果、針對各種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個性優化等等,而至于能否賣個好價錢,則取決于圍繞品牌故事、所蘊含的文化以及歷史沉淀所進行的營銷活動。
回顧過去這些年流行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還是蘋果和三星,基本上脫離不了這種模式。
對于中國的用戶而言,對于品牌的理解更多的是體現在面子和價格上。而這個產品所蘊含的品牌故事,文化內涵和歷史沉淀反而是其次的。我們追求的是那種流行中的面子,高價格下所體現的質量和品牌,無論是日本貨、韓國貨還是美國貨和歐洲貨,我們都逃離不了這種思想上的先入為主。
回過頭來看華為手機,看華為手機的品牌,短時期內顯然很難進入高端用戶的法眼,在歐美發達市場,你的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和歷史沉淀太少,想要讓他們接受太難。在國內,你更不具備武裝用戶面子的知名度。因此,不管你是不是世界500強,華為在電信領域的品牌知名度想要移植到消費類品牌的難度將十分困難。華為手機的品牌知名度和中國家電、中國汽車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同樣的地位,提升必須靠更持久的努力。
因此,長期堅持,不斷投入,立足低端,坐穩中端,謀求高端應該是華為手機長期的發展戰略。
但華為并不甘心這種漫長的發展模式,在傳統電信設備領域進入低速增長時,消費類市場的巨大空間以及在電信領域的成功讓華為感受到可持續增長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華為不滿足依托運營商市場和中低端白牌產品給華為帶來的低利潤貢獻,而是積極謀求高端,最終成為蘋果和三星這種地位的全球消費類品牌。
因此,華為在大眾消費市場開始不斷試水。在過去兩年時間內,華為先后推出P1,P2,D1,D2四款華為的高端機型。
然而,華為并沒有遵循文中開頭所提到的優秀手機的特性,而是以赤裸裸的工業參數來標榜自己產品的優勢,強調最高的配置,最好的配件,無論是攝像頭還是屏幕像素,上述產品曾屢創這個領域的多個第一,包括基礎成本。
然而,這種第一都是暫時的。在最近幾年競爭慘烈的智能手機領域,產品配置領先3個月都是一種奢望。從上述幾款機器的市場表現看,想要靠配置謀求高價位,謀求高端用戶認可顯然不是華為等諸多中國手機企業所能實現的。因為高配置必須謀求高價格和高利潤,否則一旦銷量上不去,對企業自身的信心打擊會很大,因為高投入換來低收益將使企業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華為也在反思到底該如何平衡其高端產品的發展策略。如何在面子、文化和歷史夾縫中尋求自己的定位。
最近,關于華為P6的信息充斥在各種媒體上,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華為在改變其高端機型的運作模式,而這些變化也是在操盤P1,D2等機型慘痛的經歷中學習到的。
說實話,到倫敦參加p6的發布會,到底看什么,我也很懷疑。因為在這之前,就像三星和蘋果的發布會一樣,幾乎所有的細節和產品參數都已經暴露無遺。有人這樣比喻華為P6的發布,P6就像拔了毛的鳳凰鉆進了雞群。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今天手機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時期,單純的硬件產品已經很難做出重大的創新。想要真正讓消費者認可的產品,就必須依靠其綜合實力來吸引用戶,如果用短板理論來說,就是一種均衡競爭力的體現。
而華為P6給大家與眾不同的就是一種平衡策略下的極致美,從硬件配置上來說,不再像之前幾款機型追求的頂級配置,而是更加的均衡,但在關鍵部件上仍然選擇最優而不會降低用戶體驗感。硬件之外,更加強調其Emotion UI的優化特性,讓關鍵部件發揮出最佳的效果,比如這次P6對攝像組件的優化有了突出的進步,拍照效果進步十分明顯。在設計方面,圍繞超薄設計趨勢,在內部堆疊架構設計進行了重大創新,從而可以做到6.18mm的超薄設計,同時也照顧了對能耗系統的優化和管理,從而可以做到薄而不影響性能。也就是做到外在美、內在美和發現美的極致均衡體現。
均衡可以讓華為在成本方面做到更好的控制,可以讓產品的綜合性價比更有競爭力,可以讓用戶的體驗更加流暢。而均衡更是一種競爭策略,是一種中庸的管理之道,而這個變化可能更值得我們去等待。
華為在2013年調整了其品牌策略,提出了Make it Possible,以行踐言的新品牌思路,意思是希望華為持續以優秀的產品,創新的技術和永不言棄的態度來贏得用戶的認可。
(作者:楊海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