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以來,關于小米IPO的消息不絕于耳。2017年12月初有媒體報道,小米將于2018年IPO,估值為1000億美元,僅僅一個月之后,小米的估值就已翻倍。
而關注的重點除了估值外,還有就是上市的地點。據悉,小米IPO的地點或是美國,或是香港,當然,可以肯定的是小米這次放棄了A股。
不得不承認,容量居于世界前列的A股市場,又錯過了一家優質互聯網公司。
很明顯,一般高科技的技術企業想利用境內資本市場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也愿意與國內的投資者共享創新發展的成果,但是現行的制度似乎不允許這類不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所以說優質上市資源流失的主要邏輯,問題還是出在制度上。
A股市場與高科技企業相向而行,有些企業選擇主動向現行制度靠攏,但要想解決問題,可能還需要制度的創新。
所以小米放棄A股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到底是選擇香港還是美國?想必小米自己也會通過各方面的分析權衡去做選擇和判斷。
香港會是小米最佳的選擇地?
網上很多人稱小米上市最大的可能市場是香港,其實這么說并無道理。
首先,對于小米來說,港交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香港恒生指數在2017年上漲36%,牛冠全球。而截至2018年1月11日,恒生指數更是創下13天連漲的歷史記錄。
而從整個香港市場方面來看,明星股效應非常明顯。市場表現方面,滬港通、深港通前20名的股票大多數也都表現出了強勁的上漲;而在成交金額方面,騰訊控股的成交額更是遠遠甩開其他公司。
所以說,香港市場的整體造好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場秩序就成了促使小米前往香港上市的因素之一。
另外,當年阿里尋求上市,曾考慮來港,不過其同股不同權的股份結構與香港股市“同股同權”的要求相悖,最后阿里選擇赴美上市。
其實對于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公司創始團隊都想要始終擁有公司的絕對控制權,但又需要稀釋股份換取融資,從而最終以“同股不同權”的方式實現兩者的平衡。
在失去阿里巴巴上市的巨大商機之后,港交所也對此問題做了深刻的討論,最終在2017年12月份正式宣布可以實施“同股不同權”,以吸引內地獨角獸公司來港上市。
規則修訂之后,那些尋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多了一個頗具誘惑力的選擇。香港市場毗鄰國內,投資者構成及交易時段都更容易被國內投資者接受。從估值及新近上市的一些公司的表現來看,特別是閱文集團在港上市后受追捧,而搜狗在美國上市后股價卻持續低迷的情況來看,新經濟類公司的估值在香港更有優勢。
此外,香港對于內地大公司的渴求也十分強烈。在2018年1月9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會見馬云,邀請阿里巴巴再來香港上市,也可以看出香港市場的誠意十足。
而另一方面,作為工商聯副主席的雷軍在面對國家限制資本外流的政策下該如何選擇?相信雷軍自己心里也會有一桿秤。
不過國外成熟的體系對應的是異常嚴格的監管,而且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其他地方終歸是客場,很容易被區別對待。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如果選擇在香港上市會不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倘若未來作為紅籌股,回歸到中國內地的資本市場對于這個國民品牌來說也不見得是件壞事。
但與美國市場相比,兩地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就科技股來說,美國的科技類上市公司最多,機構的投資者也多,市場交易活躍,是全球公認的科技類公司上市的市場。
反之香港市場的投資者本身就偏保守傳統,喜歡零售、地產、金融、礦產等類的資產,所以科技股本身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估值,而且香港上市對公司盈利的要求更高,所以這些因素也很有可能導致小米轉向美國的市場,但同樣的美國市場情況對于目前的小米來說也未必能一帆風順。
美國市場的包容度又有多少?
通常人們都說趨利避害,也就是說關鍵時刻,人們首先考慮的應該就是避害,才有趨利的機會。
所以選擇在哪上市,小米更要考量的是香港上市和美國上市,主要的害處少在了哪里?
一直以來,小米關于專利的問題一直被大家詬病,專利不足已然已經成為了小米前進的短板。
2014年12月,因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這是小米自身專利布局不足或專利合作不當,第一次因涉嫌專利侵權引火上身。
2015年11月19日,小米被一家名為BlueSpike的NPE訴至美國東德州聯邦地區法院馬歇爾分院,指責小米通過Tomtop銷售的智能通信設備涉嫌侵犯其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權。
此后,小米就開始加大了自主研發力度和專利申請力度,同時,也積極開始在海外收購專利。去年7月份,與諾基亞合作,從諾基亞手中購買了部分專利就能說明在專利方面的重視。
盡管小米在自主研發和專利收購兩個方面不斷加大力度,但是,圍繞小米手機等產品,相關的專利侵權質疑或訴訟依舊持續不斷上演。
在已發布的全面屏手機中,小米MIX2的設計還算獨樹一幟,但有人質疑其系對夏普AQUOS CRYSTAL X手機的外觀設計抄襲。此外,小米紅米系列手機也成了涉嫌專利侵權的“重災區”。
如果小米以這樣的姿態進入美國市場,當面對美國市場嚴格的專利制度,小米還能禁得住考驗嗎?蘋果手機的電池門事件已經遭遇到了多起集體訴訟。
倘若小米在設備上稍有疏忽,面對外來品牌,相信美國市場也不會有太大的包容性,一旦設備出現bug,在美國那種嚴厲的市場下,小米就會很被動,更不用說有美股中有像蘋果這樣大體量公司的壓制,那到時候小米該如何應對?
但是話又說回來,之前小米從Intel、微軟以及諾基亞那買入了大量的技術專利,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專利庫,這也被看作是向海外進軍最重要一步。
而目前國內手機硬件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以小米自身利益和發展訴求來看,未來進軍美國市場也是必要的一個環節,如果能夠率先在美國股市中打下基礎,無疑也是更利于小米走向美國市場,只是美國證監會嚴密的調查、集體訴訟制度、以及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健全的信用制度都會成為小米在美上市的阻礙。
香港or美國,對于雷軍有什么意義?
兩者之間做出一個選擇,這樣的確難度不小,就像當年騰訊在謀劃上市一樣,一直在美國和香港之間徘徊。一方面,當時處于互聯網行業不斷升溫的美國市場會給予更高的估值,另一方面,比起美國納斯達克,香港的投資者會更了解騰訊,更明白騰訊的價值。
與之相比,小米現在更重要的是要明確自己到底想得到什么?是想要追求更高的估值,短期的套現,還是要尋找一個真正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市場?
不管怎么說,能上市并得到資本的認可終歸是件好事,還記得10年前雷軍也是帶領著金山在香港、大陸、美國之間不斷徘徊,最終在2007年選擇了在香港上市。
對于金山的上市過程,雷軍事后坦言:“其實IPO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但對我來說卻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雷軍在創辦小米之時也反思在金山那些年中過多專注于軟件,導致金山的上市之路充滿坎坷,同樣也給雷軍自己帶來很多的壓力和負擔,因為整個金山都被上市拖的疲憊不堪。
雖然在2007年10月9日上市那天,雷軍如釋重負,兩個月后,在離開金山的中層溝通會上,一句“我終于把債還完”,也一語道盡了心酸。
但當時的金山由于并沒有趕上互聯網的大潮,錯失了成為QQ、網易等互聯網公司的機會,自身老牌軟件公司業務不溫不火,勉強靠詞霸,毒霸,WPS等業務支撐,游戲上業務上沒能進入第一陣營。
上市之后沉重的負擔反而讓金山更加失去了目標,股價一路暴跌到垃圾股,市值更不能和當時的網易和騰訊相比,雷軍也正是看見了與其之間的差距,也意識到了自己在金山的夢想即將破碎。
如今十年之后,雷軍又一次帶領小米走上了IPO之路,這也算的上是解開了雷軍多年之后的心結。
談起小米上市的歷程,早在2014年,小米是有機會尋求上市的,那一年拿到多家機構11億美元融資的小米估值飆到450億美元,雷軍順勢在一個月后公布了后來頗具爭議的數據,2014的的含稅收入是743億。
作為非上市公司,小米并沒有義務公開業務數據,雷軍這么做,說明小米當時確實有上市的考慮,但是彼時的小米畢竟業務模式單一,完全依靠現金流與其他互聯網公司博弈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對于小米IPO之路,雷軍十年后與十年前相比,更懂得有的放矢了,一次失誤不可能次次失誤,雷軍顯然是在金山的身上吸取了教訓。
如果說當年帶領金山上市像是在還債,如今帶領小米走向上市更像是親手把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的感覺。
雷軍內心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在采訪中也曾說過:“曾以為金山可以承載我的夢想,于是在一件事情上爭取了15年。當你發現不對,你不敢說,不愿意承認,很糾結。你也大可逆天,破釜沉舟,但是卻會失去人和。”
十年之間轉瞬即逝,相信十年后重新帶領小米走向IPO,雷軍本人也會有不少的感觸,至于最終選擇在哪上市似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米如果成功上市,雷軍也算是贏回了自己錯過的那互聯網黃金十年,實現了夢想、彌補了遺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