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米創辦以來,在國內手機市場可謂一騎絕塵?;叵肴暌郧埃幵谶\營商市場和手機廠商邊緣的我是不愿意站在小米這邊的。三年之后,包括我身邊的朋友卻更多傾向于小米。這一點感受非常奇妙,自從做科技品牌評論后我的個人立場上也愈加鮮明:與大多國產手機相比,小米這三年來帶給我的感受變化并非是兩極化和市場對錯,而是對國產品牌未來的期翼更加清楚。這和情感上講,似乎類同于米粉們期望于小米的原因。
冗長復雜的開頭,也正如我對國產手機品牌觀察多年的復雜思緒。探尋國產品牌的最終出口,需要自我設定三個疑問:一是近年來的國產手機空間緣何形成;二是國產手機品牌或山寨兩極化發展,為何無關市場的對錯;三是小米推出紅米之后,我為何說國產手機品牌的未來更加清楚,它還會有怎樣的可能。
這三個疑問,熟悉深圳市場的其他人遠比我了解更多,而我關心的是如何從市場判斷和品牌行動上,遺憾不是深圳繼續引領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的可能–這本來是你們存在的意義,催熟的卻是三年初長成的紅米。
2005到2013年,深圳中小手機廠商不斷錯失品牌發展機會。
討論國產手機,需要的第一個突破口就是為什么這么多人做手機。最簡單的回答是因為曾經掙錢。這要回到時間粗略劃過的國產手機的兩段歷史, 最近的分水嶺在2005年臺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ediaTek.Inc)正式開啟大陸市場活動后,于2007年聯發科取得ADI芯片生產線正式提供Turnkey一站式組裝方案。這使得數十萬即可成立一個手機公司,成本及利潤空間在當時還極具優勢。此時的市場背景,正是MTK使國產手機們瞄準了國外品牌手機高昂售價的下限空間,使做手機成為幾十萬人參與的熱錢涌動的市場。MTK的意義是讓手機逐漸人人可用,但也帶來了國產手機廠商遍地開花。有多遍地?我們身邊的數據比統計要可靠,歷經幾次變動,截至到目前暫存的深圳手機終端廠商仍接近830余家。
如今明顯不怎么掙錢了,怎么還有這么多人要做手機呢?這引入了我們文初探討的第二個疑問,就是為什么說國產手機品牌或山寨兩極化發展,無關市場的對錯。國產手機長久存活的命脈就是已經發展成型的生態環境,海外OEM/ODM/運營商、品牌零售三五碼等等,這個生態環境讓中小手機廠商有無數掙錢的可能。要知道830家廠商背后,可是幾乎上萬家供應鏈體系。但我們可以掰著指頭數數830家廠商里你知道幾個品牌?很難超過20個。
我想這可以充分解釋為什么不掙錢還那么多人做手機:一是暫時也沒有比手機好的商業模式適合深圳這樣的生態環境。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8月3日17:11:2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956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