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毀滅了恐龍?
1980年,主流的理論由路易斯和沃爾特·阿爾瓦雷斯父子團隊提出,講的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滅絕了恐龍。
但是多年來,人們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可能性,其中最不同尋常的一個,就是認為恐龍可能在一場核戰爭中毀滅了它們自己……
信不信由你,幾乎在同一時間,有兩個人同時想到了這個理論,認為恐龍可能自己制造了核滅絕事件。
這兩個人,一個是作家、藝術家以及擁有數部受歡迎的演化生物學作品的作者約翰·邁克勞林。
另一個是英國約克郡退休的化學家邁克·馬吉。
由于他們兩人都沒有給它取名字,我們就將這個想法稱為「原子彈恐龍假說」。
恐龍如何演化出這種智力?
若要使恐龍滅絕于一場核戰爭,那么其中的一些恐龍必須足夠聰明,可以制造核彈。所以,這必定得有一個恐龍物種演化出了高級、可以制造工具的智力。
這是原子彈恐龍假說首要也是中心的支柱。
或許這聽起來很瘋狂,但讓我們來考慮一下,為了使這種智力演化出來,到底需要什么?
回答這一問題時,我們只能參考一個例子:我們自己的物種。
通過研究我們的祖先,人類學家已確定一些因素,他們認為這些因素在使早期人類發展出較大的大腦(以及最終發展出復雜的技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清單的最前面,是一系列解剖學特征,包括對生拇指、直立行走以及雙目視覺(兩只眼視野有重疊,使人能夠感知到深度)。所有的這些結合在一起,使我們的祖先得以運用它們的雙手操縱工具,并提升了智力。
生活在社會群體里也給大腦的發展施加了巨大的選擇壓力,因為對大腦來說,應付這些關系是要求非常高的任務。
最后,或許也是最難預料到的,是我們的食譜。我們的祖先吃肉。
看起來一個物種可以擁有之前所有的特征,但如果它缺少像肉類這種最易于提供豐富能量的食譜,那它是很難發展出較大的大腦的,因為大腦需要的能量相當可觀。
因此,早期人類是群居性、肉食性的兩足動物,有對生拇指和雙目視覺。人類學家相信,這些正是使它們易于變得聰明的特點。
有哪種恐龍也具有這些特點嗎?
是的,邁克勞林提供了恐爪龍這個例子—電影《侏羅紀公園》呈現過的雙足、食肉的掠食動物,在電影中它們被稱為「迅猛龍」(電影制作者知道他們用錯了名字,但是后來提出迅猛龍只是比恐爪龍聽起來更好聽而已)。
這些生物本身并沒有對生拇指,但是它們有強有力的爪子,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恐爪龍這個名字英文的意思是「可怕的爪子」。顯然,它們具有其他所有的特點。
所以,根據這一特征的清單,預測至少有一種恐龍物種應該演化出了更高級的智力也就很合理了。
然而,據古生物學家所知,這件事并沒有發生。
恐龍似乎處在即將發展出較大的大腦的邊緣,但是它們并沒有邁出命運的下一步。會有別的什么阻擋了它們演化的進展嗎?某種大規模的環境條件?
一種可能性是白堊紀期間的大氣氧含量略低,可能抑制了大腦的成長,因為大腦是耗氧量極高的器官。或者也許恐龍的世界危險的掠食者太多了。
大個的恐龍大腦需要更多的訓練。這意味著幼龍需要依賴其父母更久的時間—就像人類的兒童,得耗費十多年才能成熟。在恐龍的野蠻世界里,無助的時期如此漫長有可能是致命的。
或者,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是,或許恐龍只不過是時間不夠了。
恐龍文明未必沒有存過?
有數名古生物學家曾經猜測,如果再給恐龍幾百年的時間,有智能的恐龍有可能就演化出來了。
然而情況是,這些障礙似乎都不是不可跨越的。
尤其是時間不夠這一點值得懷疑。恐龍有一億五千萬年的時間用來進化。它們還能再需要多久時間呢?
原子彈恐龍假說提出,我們不要試圖解釋「為何必要的前提條件看似具備,恐龍卻沒能演化出智力」,而應該考慮「一個物種實際上擁有智力,而我們只是還不知道」的可能性。
這引出了原子彈恐龍假說的第二個支柱,它主張化石記錄不夠完整,不足以讓我們完全肯定地說:聰明的恐龍及隨之而來的恐龍文明,從未存在過。
提出說得通的懷疑觀點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古生物學家自己當然會承認化石記錄是不夠完善的。并非一切都被保存了下來。使用化石記錄來重塑過去,有點像試圖從一些靜幀圖像拼湊出一部電影的劇情一樣。你永遠也不確定自己到底錯過了多少東西,角色和整個情節主線都可能被遺漏了。
考慮這種情況,記錄黑猩猩在過去六百萬年演化史的全部化石記錄由2005年發現的三顆牙齒組成。如果出于某種原因,黑猩猩在一千年前滅絕了,我們可能甚至不會知道這樣的一個物種曾經存在過。這種化石記錄極為缺乏的原因在于特定的環境,如叢林。
叢林并不能很好地保存骨骼。什么能夠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來完全依賴于一只動物碰巧死亡的環境。
另外,你回溯得越遠,化石記錄的情況就越糟。如果曾經有一個恐龍物種在白堊紀末期的最后幾百萬年里,經歷過快速的大腦發育,但它那時候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叢林中,我們很有可能完全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證據就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
還有一種更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構成了原子彈恐龍假說最后的一個支柱。有可能這種以往的恐龍文明的證據留存了下來,但是我們卻沒能認出它來。證據就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
研究者認為小行星殺死了恐龍,讓我們來看看那些讓他們得出如此結論的地質證據。
他們發現了一個沉積層,富含稀有元素和重金屬,同時還發現白堊紀末期有發生過大火和酸雨的化學跡象。這些都暗示那時發生了某種大災難,這當然有可能是由一場小行星撞擊引起的。
但是,若說這些是工業污染和核戰爭的跡象,不也是有可能的嗎?若發生核武器爆炸,以及隨之而來的核冬天,可能會造成與小行星撞擊非常相似的影響。
還有其他的線索。
看起來恐龍并非突然之間全部滅絕的。化石記錄顯示,從恐龍滅絕的一百萬年前開始,它們的數量在緩緩地下降。在它們徹底消失前,有什么東西在殺死它們,而滅絕并非某一時刻發生的一次性事件。
有一些恐龍直到最后也仍然有相當數量存活了下來。它們就是角龍類恐龍,一個包括三角龍在內的大型食草、有角恐龍的類群。所以,如果所有其他恐龍都在死亡,又是什么令它們活了下來?
同樣,我們人類自己的歷史或許能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因為「人類世大滅絕事件」并未均等地影響到所有的物種。相反,一些物種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受益匪淺,尤其是許多大型食草動物,如牛和羊,繁榮發展出驚人的數量,即使大多數其他物種的數量都直線下降
若是白堊紀末期發生了什么類似的情況呢?若是有如此大量的角龍存活下來,是因為一種聰明的物種在為了食用而飼養它們呢?
若是聰明的恐龍喜歡吃三角龍漢堡呢?
聰明、能制造核武器的恐龍?三角龍漢堡?
必須承認,所有這些都不太好接受。
像人類一樣進化可太難了
顯然,沒有古生物學家認真地看待其中任何一個觀點。是的,從六千五百萬年前來看,一場小行星撞擊的影響與核戰爭的影響可能略有些相似。
但是自然,如果恐龍科技曾經存在,那么它應該會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來—一桿恐龍槍、恐龍引擎或者一顆恐龍核彈,但是我們什么也沒發現。
還有位于中美洲海岸邊的希克蘇魯伯撞擊坑,你很難對它做出解釋。20世紀90年代初,這里被確定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可能的撞擊地點。
換句話說,科學家很確定有什么巨大的東西撞擊了地球,而如果這是事實,那么為了解釋恐龍的滅絕,去額外想出一場核戰爭來,也就沒有必要了。
然而,原子彈恐龍假說確實觸及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這或許是人們并沒有認為它徹底無價值的原因。
這個問題指的就是,為什么我們是演化出能運用工具的高級智力的唯一物種?
而且,據我們目前所知,是在整個宇宙中,仰望群星,我們未曾找到過那里有其他文明存在的證據。為什么會是這樣?
廣泛認定的答案是,演化出我們這樣的智能肯定非常難以實現。
它肯定要求如此眾多的條件都必須滿足才能發生,因而除了我們這個最大的例外,它幾乎從未發生過。這令我們相當不同尋常。
原子彈恐龍假說還提供了一種更黑暗的可能性。它暗示我們的智能實際上沒有那么獨特,像我們這樣聰明的物種可能事實上曾經演化出來過,不僅在我們的星球上,在別的地方也可能有過。
然而,問題在于,高科技文明一經出現,它們天生就有不穩定的特點。它們往往會迅速地把自己毀滅,而沒有留下多少它們存在過的證據。這就是為什么群星都沉默的原因,因為那里所有像我們這樣的人都把自己毀滅掉了。
這樣的想法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心里不好過。相信我們是獨一無二的顯然更輕松一些,但是原子彈恐龍假說悄悄地道出了一個相反的警告:
我們的高科技并沒有使我們像我們想的那樣特別。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夠小心的話,它有可能會使我們走上和恐龍一樣的道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