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互聯網銀行話題的熱度還未完全消退,民營銀行的概念又火了起來。
近日,包括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龍頭企業被爆向監管部門遞交了申請,而蘇寧更是先行一步,除注冊“蘇寧銀行”域名外,“蘇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名稱也通過了工商總局的預核。據初步統計,目前有籌劃民營銀行計劃的民企,已不低于十家,相對而言,互聯網行業對民營銀行的熱情更加引人注目。
另據媒體報道,全國首份地方版《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討論稿)》(下稱《辦法》)已完成報至銀監會,并被銀監會列為“范本”,成為制定全國版細則的重要參考。該《辦法》規定,民營銀行需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億元不高于10億元人民幣作為注冊資本,設立后視發展情況逐步增資。另外,該《辦法》還對民營銀行的股東結構、風險防范、風險兜底、股權轉讓等方面作出了限制。
依照上述《辦法》分析,民營銀行的注冊資本被限制在5到10億元之間,其規模是無法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等龐然大物相提并論的,比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也是遜色不少,其銀行業務經驗、人才、風控能力等更是短板硬傷,那么,民營銀行又能依靠什么來構筑競爭優勢呢?
■拼利率和服務?
我們首先能想到的是利率市場化。 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而業內普遍預測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也將在明年到來。但不少專家認為,老牌銀行有著強大的體制慣性,并且利差收益至少占銀行利潤總額的一半,面對已經吃進嘴里的利潤,他們不可能輕易松口,如果沒有外界強大壓力的刺激,他們在利率市場化的路上可能邁不了大步。業內普遍認為,民營銀行將會在利率市場化方面有很好的表現。民營銀行為了生存,只能在老牌銀行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其能倚仗的就是“船小好調頭”的靈活優勢,通過提高存款利率攬儲,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放貸。換言之,民營銀行可能會放棄一部分利差收益,采取“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的策略。但我認為,微薄的利潤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民營銀行的風控不能比大銀行做得更好,那么,利差收益將有可能無法完全覆蓋所有的風險。民營銀行即便要探索利率市場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動作,而是要在風控體系健全并經過承壓測試之后逐步推進。
也有不少人提到了服務——因為壟斷優勢,老牌銀行已經傲慢了數十年,制度僵化,服務刻板,客戶對他們的不滿也郁積到了爆發的臨界點。我們似乎很容易為這一觀點找到論據,網上一旦出現關于銀行的負面新聞,評論區里永遠是網友對銀行的指責、謾罵、譏諷,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9月23日09:14:17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1040.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