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是銀行的正面報道,那么評論區里則多是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然而,真實的情況是,老牌銀行在客戶服務領域已經精耕細作了多年,并且有了不小的進步,開始提倡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客戶的滿意度也逐漸提升。很難想象,離開了客戶的支持,沒有客戶貢獻利潤,工行何以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企業,幾大行何以躋身世界五百強?銀行業的壟斷是行業的壟斷,而非單個企業的壟斷,銀行業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民營銀行很難在服務領域形成優勢。
■拼互聯網基因?
“互聯網”或許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答案。
阿里、蘇寧、騰訊三家企業都是互聯網巨頭,也是電商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領頭羊,在互聯網平臺運營和互聯網營銷領域都已是駕輕就熟,一旦獲得銀行牌照,將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以小搏大,與老牌銀行硬撼,甚至革老牌銀行的命!
第一,可以利用互聯網便捷高效的優勢進行金融營銷,將其平臺價值最大化,也是流量價值的變現。其中,騰訊和阿里有著龐大的流量資源,這些流量一旦導入其旗下的民營銀行網站,即可迅速轉化為民營銀行的客戶資源。另外,擁有巨大交易量的阿里支付寶、騰訊財付通、蘇寧易付寶等網絡支付工具將成為攬儲的利器,而淘寶、天貓、QQ網購、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則很可能成為民營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直接入口。
第二,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提高資金流轉效率,為客戶提供高效服務的同時,也獲得了額外的“杠桿”,放大了可貸資金。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絡支付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相應地也減少了社會總體貨幣需求,更多的貨幣沉淀下來,這也是目前國內居民儲蓄率持續走高的原因之一。居民沉淀下來的資金大部分存進了銀行,極少部分沉睡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里,比如支付寶。阿里沒有銀行牌照,不能堂而皇之地使用支付寶的沉淀資金,只能通過余額寶來釋放這一部分投資潛力,而如果阿里獲得銀行牌照,支付寶的沉淀資金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可以利用互聯網企業的“基因優勢”進行金融創新。說起“互聯網精神”和“互聯網基因”,傳統金融企業很容易將其理解為大話或者空話,很難理解其中的作用機理,也感受不到它們所能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但是我們可以實實在在感知的是,互聯網自出現以來,一直扮演著解構者和重建者的角色,顛覆了許多的傳統行業,也創造了很多的新興行業,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能力確實比傳統企業更強,除了“互聯網精神”和“互聯網基因”,我們確實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而如果給民營銀行注入互聯網的“基因優勢”,兩者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非常巨大。
外界普遍認為,民營企業申辦民營銀行,圖的無非就是銀行業的利差收益。這種觀點也許適用于其他民營企業,但對于“變化多端”的互聯網企業,我們則不宜以常理猜度,需要有足夠的想象力。我甚至會想象,互聯網企業辦的民營銀行會不會也秉承互聯網免費分享的精神,推出免費版的貸款呢?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9月23日09:14:17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1040.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