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4日消息,臺灣科技領域兩大領導品牌:宏碁連續兩年嚴重虧損,恐遭并購的流言滿天飛;HTC近兩年來市值蒸發9000億新臺幣(約1862.2億元人民幣),內部驚爆間諜案更凸顯管理模式存在重大漏洞。臺灣科技界的品牌夢,為何總是傷痕累累?
“從宏碁、華碩到HTC,其實面臨的挑戰本質都是一樣,”一位品牌創始人私底下感慨。
臺灣本地市場空間太小,自然難有科技業最關鍵的產業標準定義能力,比如操作系統源代碼、基礎通訊專利等。臺灣也不會選擇韓國模式,傾盡全力打造一個品牌。
“小地區資源要聚集,多多少少要容忍資本主義精神,”臺灣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邱奕嘉指出,臺灣的科技政策講究公平、多元,反而像披著狼皮(資本主義)的羊(社會主義),使得瞄準全球70億人口的臺灣科技品牌,先天不良,后天失調。
宏碁、HTC,雖然都曾在兩個不同領域占據領頭羊的地位,但現在卻面臨相同的命運:企業獲利變動劇烈。
■臺灣科技企業衰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缺少國際化人才
“HTC的市場規模是宏碁的5倍多,成立時間卻縮短了6倍,面臨的壓力自然很強。像HTC這樣大起大落,沒什么好奇怪的。”一位科技企業的創始人解釋稱, 當今的科技產業競爭,全球調動的資源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特別是需要大量燒錢的“品牌營銷”。
“臺灣品牌很難生存。三星賣手機就像賣洗發水,連訓練銷售人員都向寶潔、樂購(Tesco)取經,”一位前三星主管透露,三星把科技品牌當做快速消費品,大膽燒錢,三星在營銷方面投入的經費,約為HTC的三倍多。有傳聞稱,任何經銷店的業務員,只要賣出一臺三星手機,就能獲得500元新臺幣的獎勵。
另外一個需要大筆投入的資源,就是人才。
“打一場全球化的仗,需要國際化的人才,”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曾說,宏碁愿意用國際級的薪資標準,全球獵才,重賞有能者。
“臺灣企業國際知名度不高,也缺乏市場發展優勢支撐,因此只有用超過一般水平的薪資,才能請到一流的國際人才。”臺灣政大企業管理系教授別蓮蒂觀察指出。
宏碁不是沒有在國際人才上花過錢,卻后繼無力。
翻開宏碁2012年年報,宏碁前首席營銷官狄普勒、管理亞太營運總部的全球資深副總裁林義萬、掌管歐洲市場全球資深副總裁奧利弗,薪資級介于5000萬至1億新臺幣(約1034萬至2068萬元人民幣)之間,比宏碁全球總裁翁建仁還高。但同期,宏碁市場占有率卻從13%下降至8.3%。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9月24日10:34:10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1104.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