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高薪,卻看不到公司業績有好轉,”一位宏碁內部人士抱怨稱,蘭奇離開后,宏碁已經沒有財力另外聘請更好的國際人才。
而HTC重用前索尼管理團隊,靠著前首席營運官科斯特洛(Matthew Costello)牽線,大動作入股美國耳機品牌Beats,卻又出售股權,為投資不利止血。
靠著前首席技術官盧克(Ronald Luke)牽線,HTC花掉4500萬美元并購多媒體內容平臺Saffron Digital,今年又以4700萬美元賣掉。兩樁并購都未能給HTC帶來實際作用。
“用一批外國人,做一堆并購,就叫國際化嗎?”一位從HTC離職的高管忿忿不平。
2、董事會不健全
為什么臺灣科技企業無法和國際經營團隊善始善終?
“因為臺灣企業沒有功能強大、運作健全的董事會,”邱奕嘉指出,臺灣科技品牌太仰賴CEO個人的能力。
放眼美國,IBM董事會可以找到郭士納(Louis Gerstner)起死回生。雅虎董事會也找對梅耶爾(Marissa Mayer),再造雅虎。
“董事會機制要健全,才能一步一步建構管理力,”邱奕嘉說。
3、隨時重新定位能力不行
過去,HTC靠著技術領先,做出了全球第一臺Android手機, 成為各大運營商首選的合作對象。但靠著技術站上成功的巔峰后,HTC卻輕視了智能手機快速向中、低端市場發展的趨勢。HTC內部,也不是沒有推出過中低端手機,從高通道聯發科各種手機芯片解決方案,各種價格段,也都測試過。
“Peter(HTC CEO周永明)要求完美、要求頂級,誰敢在他面前提案中低端手機啊?一惹毛他,搞不好今年獎金就沒了,”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智能手機高速成長五年,競爭重點已從“規格”變成了“價格”。
“當蘋果都要強調手機處理器的功能時,你就知道,產品差異化已經不大。單靠品牌,無法決勝負,”一位代工大廠董事長分析稱。
HTC的“高貴”,引發運營商的不滿。“當你只是買人家的面板、處理器來組裝,你憑什么賣高價?HTC要重新定位自己,他的對手不是三星、蘋果,應該是索尼、LG、華為,”一位運營商總經理直言。
隨時重新定位,是品牌戰中必要的生存技巧。
“掌握商業模式和典范轉移,是科技品牌廠的成長天險,”臺灣交大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涌說,“小米手機竄起,你說是別人來取代HTC嗎?不是。”
宏碁也在產品彈性上,受到限制。單一產品線,單一新經銷商戰術,時代改變了,過去的成功因素都成了今日的敗因。 五年前,為了沖刺市場占有率并購的捷威、Packard Bell、eMachines,如今都成了宏碁沉重的包袱。品牌的無形資產減損,將大大削弱宏碁體質,使得宏碁今年難獲利。
■總結:小地區應該學瑞士
“小地區還是可以‘智勝’,只要懂得聚焦,”臺大商學院教授劉順仁建議,臺灣可以另辟戰場,精耕B2B品牌。
瑞士模式,值得借鏡。“瑞士強調‘唯精唯一’,透過聚焦和精通,瑞士掌控全球鈔票墨水八成的占有率,鐘表也做出高利潤,”劉順仁建議,臺灣也能在許多利基市場變成全球的“隱形冠軍”。
艱辛的路,不會白走。
荷蘭半導體業雖只剩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艾司摩爾(ASML),但全球半導體大廠都少不了它,去年毛利高達42%。
英國模仿硅谷雖失敗了,劍橋卻誕生了手機處理器技術授權大廠安謀(ARM),雖小如釘子,使對力氣,也能使大象如英特爾感到擔憂。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9月24日10:34:10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1104.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