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體檢了,不少人查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這種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又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現。
因此,往往是在接到體檢報告之后,人們才知道自己的肝臟出了問題。
有些人可能很奇怪:“脂肪肝,應該和脂肪有關吧。我很瘦,很少吃肉,為什么會得脂肪肝呢?”
脂肪是怎么在肝臟堆積的?
脂肪肝的類型很多,這里只說最常見的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
如果將脂肪比作汽油,那么,肝臟相當于一個加油站。食物中的油脂,好比石油,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進入肝臟;等到人體需要的時候,肝臟便將儲存的脂肪分解掉、送入血液當中。
和加油站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方面,肝臟有生產的能力,會合成一部分脂肪,另一方面,脂肪進出肝臟,依靠的不是汽車,而是蛋白質。
如此一來,肝臟里的脂肪就有了兩個來源(食物中的、自己合成的)和一個去路(被人體消耗)。
如果人體消耗的脂肪比不上食物中的、自身合成的脂肪,它們就會在肝臟里堆積,形成脂肪肝。
肝臟,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么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有兩個原因。
第一,自身合成的脂肪太多了。
建筑工地上的磚塊、鋼筋、混泥土,涇渭分明,即使粘到一起,也不難分辨;三大營養物質則不然。
吃飯的時候,糖是糖、脂是脂、蛋白質是蛋白質,等到進入血液之后,它們有可能互相轉變。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一見“膽固醇”就覺得害怕,吃個雞蛋都把蛋黃摳掉,只吃蛋清。
其實,我們體內的膽固醇,主要來源于肝臟——肝臟會利用糖代謝過程中的產物,主動合成膽固醇。
哪怕一丁點膽固醇都不吃,只要攝入的能量超標,膽固醇都會因為這個機制而超標。
素食與脂肪肝的關系與此相似。有的人很少吃肉,卻吃了太多的精米、白面。米面中的糖分,有可能被肝臟轉化為脂肪、存儲起來,進而引起脂肪肝。
第二,蛋白質攝入不足。
如前所說,脂肪進出肝臟需要用到蛋白質。
如果蛋白質不足,那么,即使人體十分需要脂肪,肝臟也沒有辦法把它們運出去。
健康肝臟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圖片來源:mayoclinic中國營養學會的研究顯示,成年男性平均每天需要60g蛋白質,成年女性需要50g,至于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需求量就更高了,應該每天額外補充20g左右的蛋白質。
這些蛋白質,可以從素食中來,也可以從肉食中來。不過,素食中的蛋白質往往必需氨基酸不足,只有大豆是個例外。
因此,營養學家們建議,每天需要的蛋白質中,應該有30%~50%來源于新鮮肉類和大豆。
綜合起來,就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里說的,建議每天攝入120~200g肉類,其中水產40~75g,禽肉畜肉40~75g,蛋類40~50g。
反之,一味吃素,蛋白質攝入不足,就有可能引起疾病。
到底應該怎么吃飯?
俗話說:“十指連心。”其實,我們的體表感覺系統和內臟感覺系統區別很大。手指被紙張劃傷,會痛得厲害;而內臟,如肝臟,比較講究“忍辱負重”。因此,脂肪肝早期,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現,最多是右上腹(肝臟的位置)隱隱作痛。
癥狀不明顯,后果卻可能很嚴重。如果放著脂肪肝不管,肝臟的損傷逐步加重,有可能導致肝硬化。
到了那個時候,不僅肝臟的功能出現問題,而且有可能連累其他地方。比如說,影響免疫系統,進而引起感染;因為氨代謝受阻、氨在體內堆積,影響到大腦。
不過,大家也不用特別焦慮。醫院里有一個判斷體重是否超標的指標,叫做體重指數(BMI)。
研究顯示,只要BMI下降5%,脂肪對肝臟的影響便大為緩解;如果能下降10%,肝臟可以完全恢復正常,跟健康人沒有什么兩樣。
BMI = 體重 (kg) / 身高² (m)
近年來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在營養上,中國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吃不飽,而是吃得不均衡。
今年年初,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了一個小冊子,其中列舉了各種飲食不均衡的表現。大家只要按照專家們的建議,調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就能高枕無憂了。
與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有關的膳食因素,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
最后,還是要提醒一下:減肥可不要貪快哦。
減肥太快,脂肪大量動員,有可能超出肝臟的耐受能力,進而引起脂肪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