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當然不會承認他們在搞饑餓營銷,“供貨緊張”的公開理由一般是產能問題。但從9月5日小米3手機發布,到10月15日開始銷售,這期間足足有四十天時間,40天可以生產多少手機呢?富士康開足馬力生產iPhone 5,日產量是15萬臺;一個中小型的OEM工廠,一條生產線每天保守估計也有1500-2000臺,10條線就是20000臺左右。以小米自己的數據,去年有新聞報道,小米負責人透露,除富士康的生產線每天產量,小米手機僅英華達日產能將達2萬臺左右,每月產量在60-70萬臺之間,“規劃至年底達到16條SMT生產線,8條組裝線,每月產能將逾100萬臺的規模”,這可是指去年年底。
不管事實上小米是不是在搞饑餓營銷,但饑餓營銷的好處就在那里。把手機賣成期貨,除了解決資金問題。推遲兌現低成本的同時往往還彌補了低成本,比如一款2000元的手機,在3月份是微利的,但等到6月份大批的消費者開始“解渴”的時候,成本已經不到2000,因為這期間廠商的硬件采購成本已經降價。
但我想,以上這些因素都不是小米熱衷于饑餓營銷的最主要原因。回顧小米公司的成功,有兩點因素不能忽略,一是它的低價,二是社交媒體時代它對口碑傳播的成功運用。但事實上,這兩點往往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一個消費者如果花低價買了一款手機,它很難有動力向周圍的朋友進行口碑傳播,而“饑餓營銷”則持續的制造著這種動力,使得能買到小米手機本身,就很值得炫耀。從這個角度說,“缺貨”就是小米的格調,離開缺貨,小米就很容易淪為只是低價的屌絲產品。
能夠持續的把饑餓營銷運營到極致,這是小米值得稱贊與欽佩之處,但這同時也是在走鋼絲。小米一直沒有遇到值得一提的對手,試想,如果在小米費盡心機制造饑餓之后,忽然有一家廠商開始把類似性價比的商品大面積向市場鋪貨,會有什么后果?周鴻祎(微博)很早就看透這一點,所以能主要僅憑口頭虛擬就掀起一場狙擊戰。
小米是成功的,但是,即便是在社交媒體時代,一間偉大的硬件公司,最終主要還是建立在技術、設計與生產之上,營銷確實很重要,但至少從歷史上看,還沒有任何一家硬件廠商靠營銷發展成巨無霸,當然,在快消領域這類營銷驅動的巨頭比比皆是,但問題是,小米能把手機做成快消產品嗎?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0月18日14:04:4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217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