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微博大號爆料稱“天貓預售將獨立分拆,成立類似聚劃算的子公司”。不過這個消息關注者寥寥,仿佛阿里事業部太多,再獨立出一個來也無傷大雅。不過細細品位,其中大有文章。
其實我更愿意把天貓預售看成是C2B。不過由于真正C2B的門檻太高,消費者可能也不太好理解,現階段命名為預售可能更加妥當。
那天貓為什么要拆分預售頻道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1、預售商品的獨特性
預售,顧名思義,是指在產品還沒正式進入市場前進行的銷售行為。至少從現在看,預售的意義還主要在于提前確定了銷售量,在生產和備貨環節有的放矢,減少損耗。當然,零庫存也是預售的優勢,從商品流通環節看,此點尤為重要。
仔細研究下天貓預售的上架商品,你會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都是對保質期要求非常高的生鮮類,比如海鮮、水果,而且多是進口貨。為什么會這樣?主要就是傳統渠道無法精準把控銷量以及運輸、售賣時間的不確定性。在傳統行業,生鮮經過漫長的中轉環節,其損耗率高達50%以上。而通過預售模式,則繞過了各級分銷和柜臺銷售的環節,損耗率可以降低到5%以下甚至更低。
此外,在傳統渠道,為了延長生鮮的保質期,可能會根據產品的特性犧牲掉商品本身口味。比如榴蓮,傳統渠道為了延長保質期,基本都是在6成熟的時候采摘,而預售則可以做到9成熟采摘,一個是放熟,一個是自然熟,口味和口感當然就有很大差距。
所以,對于預售而言,其針對的商品具有很鮮明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恰能形成一個新的商品分類緯度,這是預售可以獨立的先天條件。如果說“聚劃算”的生命線是因集團購買而產生的價格優勢的話,那預售的生命線就是因商品特性和壓縮中間環節產生的質量優勢。而從價格向品質的過渡,也符合人們心理追求的層次遞進。
2、初級階段C2B和成熟階段的C2B
C2B的模式是先有消費者提出需求,后有生產企業按需求組織生產。通常情況為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或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產品、價格等彰顯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生產企業進行定制化生產。
不過,從現階段看,這種完全的C2B模式實現起來還有很多困難。所以,我更愿意把它一分為二的看:即初級階段C2B和成熟階段的C2B。
初級階段的C2B在天貓預售也有體現,比如今年9月份的海爾3721項目。從最初收集消費者需求,到最終的模塊化定制和軟性生產,海爾3721項目具備了C2B最基礎的幾個特點。而一旦這個供應鏈流程中的模塊細分到一定程度,那就具有了實現成熟階段C2B的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