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流量包這種東東,看上去很美,但正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者要在里面占到大便宜,的確還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隨著3G業務的不斷普及,手機流量支出已經成為了老百姓日常手機消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也正是因此,圍繞流量費應該怎么省網友們總是有著說不完的話題,一些電信運營商在2G時代推出的“無線流量”SIM卡更是在B2C商城上炒賣出了數百甚至數千元的天價。針對用戶日益增長的流量需求,電信運營商們近幾年來也將流量經營作為了其新商業模式探討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地提高流量收入、降低流量成本更是成為了不少運營商內部KPI考核的重要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定向流量包這種新業務形態就被“創造”了出來,例如聯通和搜狐、音悅臺等應用服務商推出的GB視頻流量包、電信針對微信、微博推出2GB超大流量包,都屬于這種“創新”產品之列。就單位價格而言,定向流量包產品對于用戶的確充滿著吸引,只需要幾元、最多十幾元,用戶就可以在指定應用中享受到以GB為單位的流量,這怎么樣都聽上去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但筆者卻始終堅信,天上沒有無緣無故掉下來的餡餅,定向流量包這種東東,看上去很美,但正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者要在里面占到大便宜,的確還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為什么這么說呢?筆者來給大家簡單算一個賬吧!就以視頻類流量包為例,目前運營商提供的報價大多為10-15元一個月,免流量的范圍則為1GB到2GB不等,如果參考運營商在純流量(非定向)方面的定價來看,10元能夠包1GB流量的確是實惠了不少,要知道純流量包1GB的話可能最少也要50元。但問題是這里的10元1GB是定向的,也就是無法提供給其他APP使用,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用戶的選擇自由度的,如果你并非某一家視頻網站的忠實粉絲,而且所有看視頻的行為都需要在移動狀態下使用3G網絡,那么實際上你能夠占到的便宜是相當有限的,付出的代價則是原有的純流量包不能放棄,但每個月的流量支出反而增加了不少。
筆者算這筆細賬并非是對運營商推出定向流量包的做法一味唱衰,只是感慨國內的電信運營商實在過于精明。以筆者曾經去過的歐洲、美國等地的為例,其電信運營商也同樣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流量包產品,但大多以時間長短、或者流量多少為劃分標準,還真沒有多少把腦筋動到針對個別APP應用來推出流量包這種“創新”上。這當然不是說歐美地區的運營商就沒有這種計算的能力,事實上,在各種資費套餐的設計上,海外運營商往往都是國內運營商效法的對象,但相比起來,海外運營商對于用戶的選擇權似乎更加尊重一些,在資費上為用戶減負也更加有誠意一點,所以我們才經??吹礁鞣N無限流量包在海外運營商的選購目錄上出現。
誠然,運營商經營流量是需要成本的,精打細算理所當然,而且定向流量包之類的產品也的確有著一定的市場需求。但就發展趨勢而言,筆者仍然認為運營商更應該從智能化網絡管理方面去多花功夫,通過技術創新的手段來進一步降低流量成本,而不應該過于專注于在設計花樣繁多的資費套餐這種小伎倆,和如今已經日益簡化的語音資費套餐一樣,未來運營商的服務提升也同樣需要在流量資費的簡化方面多投入些力量,這樣才能讓越來越多的用戶實現真正的隨時隨地移動互聯。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