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視頻里,華為例舉了已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案例,證明通訊產業正在受到互聯網公司的嚴重侵蝕,運營商花巨資鋪設的通訊網絡,最后“吃桃的”卻是互聯網公司。
業內流傳一個說法:2011年騰訊(633.5, 11.00, 1.77%, 實時行情)占用某運營商37%的網絡帶寬,但只貢獻了2%的收入。在此背景下,運營商幾度想要“革命”。
2013年4月,中國移動重新推出飛信;2013年6月,中國移動低調推出Jego(由中國移動自主開發的移動VoIP即時通訊應用);2013年12月,中國4G正式商用;2014年2月,中國移動宣布要用“融合通信”來跟微信等正面競爭。
所謂“融合通信”,就是為手機中原有的通話增加基于4G的高清音視頻通話功能,通話過程中可進行文字圖片等其他內容的分享,能夠一鍵發起多方通話等。在手機原有的消息界面中,提供多種媒體格式的消息交互和群組通信,同時還能兼容傳統短彩信功能。此外,運營商直接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聯系人管理,包括群組、個人名片、網絡地址本等功能。中移動宣布,他們將通過“融合通信”構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新的業務入口。時間表是2014年第四季度實現試商用。
中移動期望將下一代融合通信打造成為每個終端都支持、每個用戶都可使用的普適電信服務。
這個改變并不能把微信拉下馬,只能讓運營商的日子沒那么難過。“對移動來講,也許短期內業績會受到影響,但長期來看,可以借此把用戶黏住,然后在別的領域帶來收益,還是很劃算的。”付亮稱,移動可以像微信一樣,在這個平臺上推別的東西。
能否將用戶從微信拉回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平臺,微信已經甩開中移動好幾條街。如果在微信剛起步的時候,中移動這個舉措很容易就把微信“滅”了,但現在微信已經完成了原始的用戶積累階段。
微信已不僅僅是一個即時通信應用,騰訊正在這個平臺上提供更多本地生活服務,比如支付、購物、打車、娛樂等,打通各個關節,形成一個閉環服務,讓用戶在吃穿住行玩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微信。
中移動目前的訴求在于把用戶從微信上拉回來,而且用的武器是和微信一樣的產品——并不比微信更便宜,也不見得會更好用。正如奇虎360所說,打敗微博的一定不是微博,打敗微信的一定不是微信,必須是另一種更先進的產品。
從中移動公司本身看,此前中移動在互聯網領域曾做過很多嘗試。從眾多的“基地”到飛信、靈犀、Jego等產品,中移動的“互聯網”感覺并不算差,但最后的結果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付亮認為,這與運營商本身的內部文化和流程有關。
比如,互聯網公司是快速迭代的方式,第一代產品往往有很多不足,但公司可以根據用戶反饋,迅速升級。而且互聯網公司開放,愿意讓更多合作伙伴加入。而運營商的流程是:立項-計劃書-招標-投標-驗收,然后按部就班展開,這個節奏完全跟不上互聯網公司。而且公司內部意見多,用戶的反饋也沒有辦法很快落實。
“融合通信”成功的關鍵不是預裝了多少手機,而是搭起了多大的舞臺,吸引了多少互聯網公司參與。吃獨食的時代已經過去,吃獨食意味著速度慢,而慢就會被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