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已經蔓延全銀行業。南都記者從近期公布的銀行年報看到,去年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比例明顯下滑,對此,多位受訪人士均提到互聯網金融的吸金效應。景林資產管理公司金融與宏觀策略分析師倪軍測算,“寶寶類”互聯網貨幣基金對于銀行利潤的侵蝕約1.6%~1.8%,此外,還分流了銀行的一般性存款,直接導致銀行存貸比中存款數量的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杠桿利率。
“存款搬家”加快
對主要靠利差盈利的中國商業銀行來說,活期存款無疑是成本最低、最為優質的資金來源。不過,這一廉價資金來源正在加速“搬家”。
從近期各家上市商業銀行紛紛披露的年報看,銀行活期存款占比減少已經成為既成事實。
南都記者統計,已發布2013年年報的12家上市銀行,2013年的活期存款余額約為32 .479萬億元,平均活期存款占比為43.08%;而2012年上述兩個指標分別為29.844萬億元和43.85%。而從各家銀行來看,上述12家銀行中,除了建行、農行、浦發、興業外,其他工行、中行、交行等8家活期存款占比均較前一年有所下降。其中,光大、平安、中信的活期存款占比下降幅度最大,分別為4.45個、2.30個、2.05個百分點。
從增速看,工行、平安、招行、光大、興業5家銀行與2012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平安銀行的活期存款增速直接“腰斬”,從2012年的25.11%減緩至2013年的11.01%。
活期存款的減少,意味著銀行通過其他渠道要獲得資金的負債成本將出現極大的提升。光大銀行就在其年報中提到了付息成本的提高稱,截至去年末,客戶存款利息支出376 .1 7億元,同比增長18 .48%。主要原因是:一是業務平穩發展,客戶存款規模同比增長;二是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推進,存款利率普遍上浮,存款定期化、理財化加劇,拉高存款成本。
活期存款理財化定期化
對于銀行活期存款的減少,多位接受采訪的人士均提到互聯網金融對于活期存款的吸金效應。徐博昨日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以來,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由于具有T +0功能,可以成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
此外,徐博認為,活期存款代表著企業和個人持有現金的意愿,目前實體經濟不振,宏觀經濟偏弱,企業持有活期存款的意愿下降。而去年流動性偏緊,市場利率水平較高,企業和個人更愿意將活期存款變為長期存款或者理財產品、匯票等方式鎖定較高利率。這對活期存款形成了分流。
倪軍對南都記者表示,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4月3日12:49:45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138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