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對于活期存款的沖擊,實際上本質原因系利率市場化推進的結果。他指出,在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的情況下,活期存款出現理財化和定期化的特點。據悉,有關利率市場化對于銀行的沖擊,也是今年各家商業銀行業績發布會上媒體關注的重點。工行行長易會滿就在工行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負債成本有所增加,存款的定期化趨勢加劇,同業競爭也將加大。
流失的活期存款有多少轉移到類余額寶產品,這對銀行造成多大的影響呢?對此,倪軍對南都記者表示,目前活期存款大概為37萬億元,而去年的貨幣基金大概增加了4000億~5000億元,如果將貨幣基金增加的部分全部看做是活期存款轉移的部分,那么大概有1.5%左右的活期存款流向了貨幣基金。實際上,貨幣基金的最終投向主要為銀行的協議存款,這意味銀行獲取這部分資金的成本從原來的0 .36%活期利率提升至5%~6%的協議存款利率,縮小了銀行的利差約2%,對于銀行的利潤影響大概為1.6%~1.8%。
倪軍認為,除了對活期存款的減少外,互聯網金融還分流了銀行的一般性存款,直接導致銀行存貸比中存款數量的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杠桿利率。
此外,還有分析指出,互聯網金融對于銀行業的沖擊今年會逐漸從存款蔓延到其他領域,例如風險定價、理財業務等。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4月3日12:49:45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138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