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曉鋒
導讀:這幾天,微博上一則“中國移動香港套餐”引發了全民熱議。這份套餐僅50多元,竟然包含上千分鐘的語音通話,上萬條短信,以及無限流量。對比內地同等價位的套餐,另許多小伙伴都驚呆了。
隨后中移動回應稱,香港套餐的網速很慢,免費通話僅在香港本地有效,且香港本地接聽電話是收費的,所以贈送的免費通話中還包括了接聽的分鐘數......
不管中移動怎么說,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香港那邊的通訊資費比大陸要便宜很多。這是事實。僅在一個面積不大的香港,就有5家運營商在同時競爭。這也是市場充分競爭,使大陸老大哥不得不放低身段,以謀得利潤。而大陸雖然也有3家運營商在競爭,可實際上,資費并沒有市場化。有壟斷就有超常的利潤。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3月31日,國內首個虛擬運營商“170”手機用戶誕生,由虛擬運營商分享通信提供運營服務,這標志著我國虛擬運營商事業在經歷了1年的醞釀籌備之后,正式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最快將在本月中旬開始放號。
虛擬運營商殺入,資費定大降
工信部在給19家虛擬運營商頒布牌照時,就明確規定,禁止再自建通信網絡。只能租借現有3大運營商的網絡。
據記者了解,中電信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大約是4-4.5折,
聯通是6折。這個價格便宜嗎?(假使其出售的分鐘、流量數是按現有套餐折算)我們以目前聯通在官網向新用戶售卡搭配套餐為例。96元套餐,每月補貼28,實際用戶交費為68元,即向單個用戶打7折。單從此數字來看,虛擬運營商的補貼成本很高。
但別忘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司不靠硬件賺錢,靠的是服務。比如一些零售物流企業,可將用戶捆綁到主業中來,他們完全可以推出比基礎運營商的資費低很多的價格。再比如聯通推出的微信沃卡。如果騰訊到時候推出自己的虛擬卡,一定會大肆整合自己的產品,讓用戶變得更黏。
既然網絡一樣,還有相配套的各種服務,用戶還有什么理由再選擇三大運營商呢?再說,月底流量清零,套餐資費不合理等問題,也一直被批。傳統運營商肯定不會放棄用戶而轉型專做基站建設,從前一段時間運營商對OTT業務的表態就可見端倪。
虛擬定制:結合自身業務打造粉絲群
最近有些虛擬運營商的特色業務已浮出水面,這些套餐無疑是結合自身的特有業務,為用戶量身打造的。
蘇寧在網上征集的18種手機資費方案中,有最低8元(包含80分鐘通話時間、180MB流量、80條短信以及8小時免費WiFi)的基礎套餐,0元月租的自由組合套餐以及6元月租的自由組合套餐,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4月4日12:53:04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1474.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