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家電賣場強勢攪局
上世紀90年代起,北京地區先后成立了迪信通、中復電訊、金飛鴻三家手機零售連鎖,憑借手機連鎖模式,賺得盆滿缽滿。這種好日子自2006、2007年遇到了攔路虎,彼時傳統家電零售兩大巨頭國美、蘇寧因家電產品利潤增長趨緩,試圖從日益火熱的手機市場拓展產品線。
2007年,國美高調宣布進軍手機專賣連鎖,并提出了年內建立200家手機專賣店、實現198億元手機銷售額的目標,這將占到手機市場10%的份額。與此同時,蘇寧則聯手手機巨頭摩托羅拉,準備在其100家旗艦店中開設摩托羅拉店中店。
一位長期從事手機零售業務的資深人士回憶稱:“國美、蘇寧有著雄厚的資源支撐,涉足手機市場并非難事,此外為了較快地占據市場,以大單采購的形式從手機廠商獲得了較低的成本價,這樣在市場上銷售的價格往往會低于手機零售連鎖,由此很快地在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br />
此外,在大賣場與連鎖店兩大陣營的PK中,國美、蘇寧在手機零售領域加速擴張,并且品牌齊全,產品線覆蓋廣,優勢很快體現出來,而手機零售店里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售后服務短板顯現,許多消費者也頻頻反映遇到“黑店”等誠信問題,從而轉移至國美、蘇寧等3C類綜合賣場中。2009年,迪信通、金飛鴻等相繼出現了關店潮。金飛鴻在北京關掉了1/3的門店,迪信通也在全國范圍內關閉了80家門店。次年,金飛鴻被樂語控股收購,經歷數月整合后,金飛鴻品牌終于退出舞臺。
淪為運營商“打工仔”
國內3G時代大幕在2009年初拉開,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演進。運營商定制模式異軍突起,電信運營商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勢力快速擴張滲透,成為手機銷售渠道中的重要一極,幾乎所有主流的手機品牌推新品時都無法繞開基礎運營商,反而借助電信運營商的捆綁話費、套餐補貼模式實現了大量出貨,華為、中興等廠商的運營商渠道出貨量比例曾一度高達70%。
此外,電信運營商的勢力同樣觸及到大大小小的手機賣場、商場,電信運營商的營業廳里擺滿了各個品牌的手機。更能體現運營商渠道重要性的一點便是,電信運營商還成立了自己的終端公司。直至目前,手機廠商發布3G或4G新品時都希望得到電信運營商的站臺。
據某手機廠商負責渠道的人士透露,目前手機廠商鋪貨時往往采取三分天下的策略,即運營商渠道占三成,電商渠道占三成,其他傳統渠道占三成。而這傳統渠道中,不僅包括迪信通、樂語等連鎖賣場,還包括國美、蘇寧等3C綜合類賣場。可見,零售連鎖商的地位已一落千丈。
需要指出的是,電信運營商也進駐到迪信通、樂語、中復電訊的實體店中,借助運營商店中店,這些手機零售連鎖得以延緩壽命。不過,此時的手機通訊零售連鎖更多地充當了運營商的“打工仔”。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5月14日13:32:4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308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