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互取所長補其短才是國產手機的方向
回到小米。對小米來說,聚焦的就是產品和服務。小米通過構建穩固的粉絲群,打造集群社區,通過爆米花節、同城會、米粉節不斷深化社區的活力與磁場,藉此形成了一種文化與人格上的感召力與粉絲認同的共振感。另外,小米從設計到品牌,從包裝設計到發布會均有著足夠的逼格水準。這些都對人性的深刻理解,這個華為干不來。華為是火、是鋼,實打實,傲骨錚錚不玩虛,手機講配置講銷量講整體性能,不講品牌不講逼格,欠缺對用戶心理與人性的研究。這也是華為的基因與文化所系,它學不來骨子里瞧不起也不想學。
小米走了一條劍走偏鋒、以奇招制勝的捷徑。因此,小米的風險在于,偏輕資產而弱化核心技術等基礎投入,核心技術卻被架空,而且小米的文化與基因,也決定未來的小米不會是以工程師文化為主體的技術流路子,因此,在未來,小米在供應鏈等重要環節將可能長時間受制于人。但從小米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小米的戰略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如水順勢而行,出奇制勝,雷軍謙和溫順,但骨子里還是有穩準狠的一面,總能找到生存的縫隙與空間。
雷軍通過“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武器精良的對手,但打江山易,如何守江山是一道繞不過的難題。時代與用戶需求都在變化,低端、性價比、發燒的概念不能玩一世。圈住了用戶,無論是守住這批用戶不外流還是聚攏新用戶始終需要通過技術的打磨,亮些真本事與技術上的核心優勢才是小米未來需要發力的方向。
華為的戰略高地是全向全球,而華為的基因是技術流,相信技術改變世界,這是中國企業界稀缺也應該尊崇的一種價值觀。但在思維與打法上,小米處處提到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對傳統規則的顛覆,華為依舊恪守以“公司為中心”,以利潤為核心,離用戶較遠,因此也很難在小眾細分領域的消費者達成耐心的溝通,也建立不了粉絲文化的活力磁場。華為終端的風險是固守已有技術,在市場思維與打發上跟不上時代節奏,無法跟隨未來用戶需求,而技術若無法與需求對接,往往被玩轉新興營銷方式的小米打的憋屈。
所以我們看到,華為的短板——靈活的與時代對接的營銷與品牌戰略卻是小米的長板,小米的短板——核心技術與專利、供應鏈恰恰是華為終端的長板。而華為與小米若能夠互取所長補其短,優勢融合,在終端技術業務整合與戰略打法的靈活性上互相融合,在自身的短板與對方核心優勢上越拉越近,或許才能代表國產手機未來方向。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7月3日01:32:32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5233.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