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發布201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占到三星利潤半數以上的手機業務營業利潤下跌30%至4.4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65.2億元)。這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4.1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47.8億元)以來三星手機業務利潤最低的一個季度。這也直接拖累了三星整體利潤下滑25%。
與此同時,Strategy Analytics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三星、蘋果仍位居出貨量第一、第二,而中國的華為、聯想、小米則分別拿到三、四、五名。相比第一季度,三星市場份額從32.6%下降至25.2%,蘋果份額從13.4%下降至11.9%,華為上升2個點、聯想上升了0.6個點、小米則從1.8%上漲至5.1%。
顯然中國手機企業已經開始大幅的蠶食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這組數據變化的背后有幾點值得好好思考:
第一,低價不等于低質的時候,品牌已死?
目前,華為、中興、聯想、小米等國產手機已經不再只是低價的代名詞,這與2004年功能機盛行時代完全不同。那時候國產手機就是低價和低質的代名詞,現在的華為、聯想、中興、魅族、OPPPO、酷派等老牌手機企業都開始走精品手機戰略,就連定位“發燒友”,“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的小米都開始拿著一塊鋼板表演文藝了。
而且這些精品手機的做工與三星等國際品牌之間的差距大幅縮小,同配置售價卻是三星的1/2。當低價不再等于低品質的時候,沒有品牌忠誠度的中國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商品開始顯露出其最為本質的使用價值,品牌的溢價能力變得十分脆弱。
第二,電商、搶購、社會化營銷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在小米的帶動下,華為、中興等手機企業紛紛走上了電商、搶購、社會化營銷之路,這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加速了回款速度,取消了中間商環節,同時大幅降低了整體營銷成本、庫存成本、物流成本,讓手機企業更加聚焦在產品的研發和營銷之上,而生產、銷售、物流、配送全都交給專業的公司去完成。“搶購”模式更是讓所有企業曾夢寐以求的按單生產和零庫存變成可能。
可是跨國手機巨頭如三星、HTC仍在中國依靠運營商和傳統渠道之力銷售,這無疑在成本控制、商品周轉效率、資金流動效率等方面無任何優勢可言,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無法參與價格戰,只能拱手將市場讓與國產手機企業。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8月1日23:49:08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6910.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