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發布中國智能機市場第二季度出貨量數據,小米手機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市場份額占14%,位列第一。三星、聯想和酷派依次列二三四位,市場份額均約為12%。
看到這個消息,有人驚嘆,小米成長速度太快了!有人質疑,市場調研數據是否準確?本篇文章拋開是否第一的爭論,來談一談手機廠商向渠道壓貨的能力。
一、基于良好的渠道關系,向渠道壓貨,是廠商在銷售淡季實現出貨量逆勢而上的保障
所謂向渠道壓貨,常見于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產品上市初期,為沖銷量數據,將大量的貨壓向渠道。三星S3上市50天出貨量1000萬部,S4用了27天,S5用了25天。除了旗艦產品受渠道熱捧外,其中也包含了為獲得漂亮的出貨量數字,讓渠道合作伙伴幫個忙。另一種情況是產品處于銷售生命周期末期,形成尾貨,廠商為減少損失,強行壓給下游渠道。諾基亞在中國衰敗之前,這種向渠道壓貨情況很多,幾度引起渠道商不滿,形成惡性循環。
每年的第二季度,是產品銷售淡季。手機廠商很頭疼,有尾貨需要清理,有新品開始上市,是否有良好的渠道關系,能否合理的向渠道壓貨,決定著銷售業績情況。先看下2013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智能機銷量TOP5情況,通過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易觀國際,單位:萬部)。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前三季度國內智能機銷量TOP5的廠商,中華酷聯在第二季度均銷量下降,而三星卻逆勢上揚。究其原因,得益于三星S4上市(4月)以及S3等產品尾貨情況,向渠道壓貨。如2013年4月全球暢銷機型三星占三款,除新機S4外,還有進入尾貨期的S3及S3 mini。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