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牌照已發放25家,據說目前申請牌照超過200家。雖然看起來很“熱鬧”,但是經過3個月發展,虛擬運營商的用戶才20多萬。更讓業界看不清楚的是,虛擬運營商的“殺手級”的業務在哪里?虛擬運營商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么呢?近日,筆者走訪了虛擬運營商大佬,傾聽了他們的聲音。
虛擬運營商為啥不著急發展用戶?
虛擬運營商準入門檻并不低,筆者此前文章“虛擬運營商生存有多難?門檻虛高,收費繁雜”有過描述,大多投入在千萬元級別以上。與傳統的電信運營商以億計算用戶相比,20萬用戶,還不及一個市級分公司數量多。虛擬運營商理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然而,筆者調查發現,他們看起來并不著急,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差異化,對傳統業務如何“包裝”沒有想好
一位虛擬運營商大佬做了一個形象比喻:運營商就像一個水庫,而虛擬運營商就好比一個蓄水池。運營商賣自來水,虛擬運營商就要賣冰棍或者賣礦泉水,這樣才有升值空間。而如今,眾多虛擬運營商還沒有想好如何“加工”優質水的問題。
對此,迪信通創始人劉東海對筆者表示,目前虛擬運營商只有做與傳統電信運營商經營差異化的業務,才能生存。迪信通主要是與行業上下游企業合作,與手機廠商、可佩戴設備商、周邊設備商、金融行業,物聯網、互聯網、智能家居等打造移動互聯生態圈;
而分享通信董事長蔣志祥說,分享通信沒有“包袱”。在獲得牌后,主張做“三不”業務(傳統電信運營商不愿意做、做不好、不能做的業務)。
類似分享通信、迪信通這樣的老牌企業,一直就耕耘在電信業領域,尚未祭出殺手業務?;ヂ摼W以及跨界的虛擬運營商們,更多是觀望與試水。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9月2日13:04:50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862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