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德國柏林IFA。
索尼新款智能手機亮相,除了超長待機的電池性能和與索尼游戲機PlayStation 4的充分結合,其余乏善可陳。新出的兩款智能手表:SmartBand Talk和SmartWatch 3,連產品的品牌名字都寡淡無味。雖然不難看出索尼在智能移動設備終端的掙扎和努力,但是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其缺乏驚喜的亮相,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里,用戶一眼不愛,產品便壽終正寢。
索尼是橫跨電子、3C、游戲、金融、娛樂領域的日本電子產品工業世界巨擘,擁有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索尼的隨身聽曾是一種典型的“引導潮流式創新”。它使得隨身音樂變成現實,并使之成為了一種時髦的休閑方式;夏普1992年發明的ViewCam家用攝影機和松下電器也都曾經是一時流行之選。但自從蘋果問世之后,全球電子領域的引導潮流式創新便開始遠離日本企業。不僅不能做引導潮流式創新者,索尼、夏普和松下甚至沒能跟上蘋果系列所引發的功能全面的電子產品潮流趨勢。
以索尼為代表的日本科技公司的通病有:
1.創新匱乏,守著品牌老本過活,索尼在PS后已經十幾年沒有叫得響的“引導潮流式創新”產品
2.管理古板,典型的日本企業管理,下屬聽命于“獨裁”式CEO,領導方向錯誤整個企業就很難翻身
3.技術封閉,執著于閉門造車的標準不肯與快速發展的世界接軌,堅持多年的標準一旦被拋棄沉沒成本巨大
4.大企業病,注重績效考核,形成各自為戰的子公司,臃腫的企業形態,過長而缺乏核心的產品線
5.企業文化封閉,本土外的市場本地化都不好,空降的日本干部玩不轉本地營銷
6.外部因素,日本國運不濟,受日本經濟衰退、日元波動等因素影響
回想當年索尼的電子產品的極度風靡,那個年代Walkman的隨身聽也曾是時尚icon,可是如今呢,眾多記者對索尼的報道幾近義務。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里,可圈可點的新品與日俱增,而對試圖給自己在高新技術領域里扳回一城的索尼,似乎有些底氣不足。且不說面對蘋果這種標榜高新立意的公司,哪怕是鄰居韓國的電子產品也拋下索尼和松下,三星與LG的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內存和液晶面板等均在市場上位居翹楚。
其實不光在移動設備領域,智能電視行業,日本大科技公司也同樣慢了半拍。不管是三星還是LG,甚至TCL和海信,都在逐步吞噬索尼和松下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日前關于索尼電視最好的消息,莫過于與中國的小米合作,利用小米的用戶界面,迅速提升索尼智能電視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是與內容集成商Wasu TV的合作,自行整合內容。除此之外,對于眾目睽睽的OLED液晶屏等智能電視的高精尖技術,索尼只字未提。
如今,索尼僅有的尚可叫響的產品只剩下PlayStation。曾經與任天堂并肩,如今與微軟的Xbox還在市場上一較高下。還有那一部分娛樂產業,電影、電視劇和音樂等軟實力,在支撐著這個曾經的巨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