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品的失利,讓現在的索尼與五年之前相比,簡直恍如隔世。其營收年均下跌5%,凈利潤則年均下跌35%。截止至2014年3月的這一財年中,索尼凈利潤虧損達到了1300億日元(折合約81億元人民幣)。如此這般,索尼賣了其在紐約的總部大樓,并考慮到2015年年底,海外裁員5000人。曾經的科技巨擘,如今在市場上腹背受敵,而似乎無從出路。其個人筆記本業務賣給了JIP(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又將其電腦娛樂(SCEI)持有 SQUARE ENIX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普通股全數(952 萬股)轉讓給 SMBC 日興證券。 賣的賣,拆的拆。索尼的失落和無奈,真實的就像柯達的破產,諾基亞的被賣一樣。
什么都沒有做錯,只是時代不一樣了。
索尼在數字時代轉型遲緩 過去的輝煌成為創新的障礙
2008財年,索尼虧損29億美元,2009年虧損4.41億美元,2010以及2011財年,虧損數額分別達到32億美元和56億美元。如今,索尼市值已經由2000年的最高值1250億美元下降到170億美元,下降速度驚人。2012年4月1日,平井一夫出任索尼集團總裁兼CEO并明確轉型目標,但索尼頹勢已定,回天無力。
在過去十年里,索尼從未停止對互聯網的關注,但是尾大不掉的它最終還是錯失了借助互聯網崛起的機會。由于索尼的產品線太長,從耳機、醫療打印機及3D電影的生產設備,到家用錄像機、電視機和相機、手機等個人電子產品,有2000多款產品。這些產品之間毫不相干,難以形成優勢互補。更糟的是,在眾多產品中,索尼缺乏真正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正如一些從索尼辭職的技術人員所說,“已經不知道索尼到底是什么公司了”。
索尼的工業設計能力在業界首屈一指,索尼從創立初期的模仿設計開始,逐漸將簡練、輕巧作為旗下產品的統一風格。1979年索尼推出了Walkman隨身聽,簡潔、棱角分明的線條和明快的配色構成了這款全球大賣超過兩億五千萬臺的劃時代產品,也奠定了之后索尼多條產品線的設計理念。而后的Playstation游戲機、Bravia電視以及Xperia智能手機也同樣將這種風格蘊含其中。雖然具有精湛的工業設計與獨特的技術,索尼在針對用戶角度的創新與內容營銷方面的短板,依然成為業務發展的巨大掣肘。
索尼Xperia智能手機外觀設計出色,但軟件設計經驗的不足讓手機操作頗為繁瑣,UI設計缺乏統一風格,而且沒有核心的特色功能與應用,很難在潮水般的安卓手機中形成足夠的競爭力。營銷乏力、缺少供應鏈控制也讓Xperia的市場表現顯得愈發力不從心,全球市占率僅為3.5%。
2014年 2月,索尼宣布出售PC業務,同時宣布將針對電視業務采取一系列降低成本的舉措。一家技術至上的企業,如今卻淪落到要以金融業為企業盈利支撐,對于這一橫跨娛樂、電子、金融、信息技術等諸多行業的大型跨國集團而言,索尼的沒落難免讓人惋惜,但這是產業變化的基本規律,即便這十年索尼仍在增長,索尼也可能難逃另外一個諾基亞的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