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涼,進入9月的北京開始變得陰雨綿綿,連日的雨天并沒有影響在鼎好、海龍門前做引導的積極性。只要從中關村的地鐵出來,便會被這些辛苦的“引導”撐傘問候,“買手機嗎?”、“5s要么?”、“賣手機嗎?”、“米4要么?”……
這些引導問顧客收購的手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二手手機,而是顧客手中全新未拆封的新機器,他們會將有這類需求的顧客介紹給上游的手機收購商販,顧客直接與回收商販進行交易。
不要小看這些引導,每天通過他們被上游商販收購的手機少則幾十臺,多則上百臺。作為回饋,上游商販每臺手機會付給他們5-20元不等,其中iPhone和小米的手機抽成最高,一些品牌手機次之,最低的是一些小品牌或者市場反應并不是很好的手機。
二手新機販的“嫌貧愛富”是有道理的,他們是用自己手里的現金購得手機,經過處理后再賣出賺取差價,對于他們而言,收購到手機只是一個開始,為了現金的快速回流,他們必須為自己收購的每一臺機器找準銷路并快速出手。
千元智能機的另類集散
張鵬飛就是為中關村海龍門口“引導”的上游手機販,他89年生人,中專畢業,但做這一行已經有了三年。這三年的經歷,讓張鵬飛從外表上看上去就顯出了超出同齡人的成熟。
他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門口引導“拉客”,有賣手機的就給他打電話,找到客人后經過討價還價,將最終的價格以及收到的手機情況打電話向公司匯報,然后與賣家完成交易,周而復始。同時,他也會自己通過網絡尋找賣家。
早晨9點,張鵬飛準時到他們公司報道,還沒吃過早飯的他,先打開了電腦,在58、趕集這樣的分類信息網站尋找合適的二手新機,沒過多久,他便接洽上一個賣紅米Note增強版的賣家,聯系后確定在中關村見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