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富士康承接的惠普筆記本訂單也在逐漸減少,并直接導致了重慶富士康的勞資矛盾。實際上,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于2014年已經開始轉型,在貴州創辦以機器人為主的生產車間,拓展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客戶,和惠普合建云服務器公司,“代工之王”的轉型之路受到全球廣泛關注。
21世紀以來,代工行業在中國快速發展。跨國企業將勞動密集的制造加工環節外包給位于中國的代工工廠,包括電子產品、汽車零件、服裝紡織、家居產品、光伏、集成電路等,行業覆蓋面廣,中國也成為“世界工廠”。
代工分為原始設備生產商(OEM)和原始設計制造商(ODM),前者僅負責生產而不進行設計,后者既生產又設計。中國常見的是OEM代工形式,客戶擁有設計專利,對原材料和生產流程完全掌控,并負責最終銷售,制造加工環節附加值低,所得利潤分配十分微薄,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獲利。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代工行業發展如火如荼,然而此后諸多挑戰讓代工行業面臨困境。富士康所在的消費電子產業,行業門檻較低,蘋果尋找其它代工廠的“去富士康化”策略也從側面折射出這種現狀。此外,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低成本戰略難以為繼。富士康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已表明了代工行業當前的疲軟態勢。
在這種背景下,說富士康主動轉型,不如說是不得不轉型。但從目前來看,富士康的轉型嘗試收效甚微,對其營收無法產生正向推動作用,甚至被外界斷定為基本失敗。富士康作為上市公司還存在承諾股東的業績壓力,無奈還要重新走蘋果代工廠的老路。
但富士康轉型的決心似乎并未動搖,在公司年度會議上郭臺銘還對股東表示,“業務轉型是富士康在未來十年內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0月13日21:23:5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30926.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