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段時間買了個手機,取消掉了3.5mm耳機接口,采用Type-C接口。雖然之前的耳機無法再使用,但還好附贈了一條耳機,平時地鐵打打電話發發微信語音也是夠用的。不同于普通數字接口耳機的是,附贈的這條耳機的腔體有麥克風開孔,介紹宣稱可以收集環境噪音并消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動降噪。
數字接口才能降噪?
去年iPhone 7取消了耳機接口之后帶火了兩大耳機產業,一個是全無線,另一個是數字接口耳機。全無線的代表產品也就是Airpods了,其他廠商筆者體驗過的全無線產品暫時無法對Airpods造成威脅。
而數字接口耳機現在已經很普及了,許多安卓手機也取消了3.5mm耳機口,附帶的耳機大多也是Type-C的數字接口耳機,雖然不能邊充電邊聽歌飽受詬病,但發燒友可以用手機當轉盤,外接放大器獲得更好音質也算是取消3.5后帶來的一點福利。但是在標配耳機中加入主動降噪,除了當年的索尼,還鮮有廠商嘗試。
MDR-NC750就是索尼專為自家手機打造的主動降噪耳機。先不說降噪效果,我們先來看看這種耳機的降噪原理。一般的主動降噪耳機原理我們在以往的文章里說過,大致就是通過耳機手機環境噪音,耳機自身計算出反向聲波,播放并抵消。
索尼這條搭配自己手機使用的耳機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這條耳機降噪運算部分在手機中,耳機可以像普通耳機一樣便攜。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這條耳機插針比一般的線控耳機多一段,筆者猜測應該就是環境噪聲的反饋接口。
MDR-NC750
由于采用5段式插針,所以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這條耳機只在特定型號的索尼手機上才有降噪效果。由于這條耳機上沒有常規線控裝置,但采用5段設計,筆者查看這款耳機介紹,耳機還可在通話時拿下任意一邊當話筒。
所以可以更加肯定的猜測這款耳機5段接觸點依次有GND、左降噪麥克風反饋、右降噪麥克風反饋、左喇叭、右喇叭。如果是左右聲道的噪聲單獨收集處理,那降噪效果應該會相當不錯。以上就是筆者根據耳機介紹做出的合理猜測,但這條耳機筆者確實沒有用過,有用過的小伙伴不妨評論分享你的看法。
既然3.5mm的插口就能滿足降噪所需,那為什么到了type-c和lighting數字接口普及以后才慢慢開始有手機降噪呢?
標配主動降噪是趨勢
以Type-C為例,首先相對于3.5mm音頻接口來說Type-C擁有更高的帶寬,更多的數據傳輸量,無論是噪聲信號還是音樂信號都不會在傳輸速率上遇到瓶頸。用過iPod shuffle的朋友肯定都知道,shuffle的3.5mm接口集充電,聽歌,傳輸于一身,傳輸歌曲速率讓人抓狂。所以如果再用3.5mm傳輸,那么聲音信號、噪聲信號、抵消噪聲信號就有可能遇到傳輸上限。
小鳥降噪模塊,與線控合并,從手機取電
現在lighting降噪入耳也有不少,像小鳥的入耳降噪,在嘈雜環境使用降噪效果就非常明顯。還有1MORE以及先鋒都有自己的lighting降噪但他們的降噪算法都集成在耳機中。
僅從手機的lighting接口取電。這樣的好處是不用像傳統降噪入耳一樣拖一塊“口香糖”大電池,但缺點是沒有內置電池,要想降噪只能接手機使用。再說一個題外,為了使用lighting接口,耳機廠商需要獲得蘋果MFi認證,因此現在還是比較貴的。
BOSE QC20“口香糖”降噪模塊,自帶電池
為什么筆者說以后的手機廠商會標配一條降噪呢?以后無線耳機更加普及之后,支持3.5mm耳機接口的廠商會越來越少,廠商隨機附贈的耳機也將會是數字接口耳機。而在耳機上添加收音麥克風并不是什么難事。
而且不少手機廠商軟件技術能力非常強,“通話降噪”在手機行業中也一直存在,各家也有自己的積累,而且將降噪算法集成在手機中,后續隨系統更新也非常方便。
但手機廠商做降噪也會遇到不少難點,最大的難點之一筆者覺得就是成本。數字接口耳機在原理方面就比一般3.5mm耳機多了內置解碼放大芯片,又要在耳機腔體上增加環境音收音麥克風,又要為降噪研發降噪算法;如何權衡成本與降噪效果就成了一大難點,如果加大成本研發降噪,勢必會增加整機成本,影響到銷售量。
所以手機廠商并不能像耳機廠商一樣“大刀闊斧”地花錢做降噪,更多的錢被用來打磨手機的外觀、UI等用戶經常接觸到的地方。這也是筆者的手機原裝耳機降噪效果并不是太好的原因。
Type-C數字耳機越來越多
剛才提到“通話降噪”,許多朋友們容易與耳機主動降噪混淆,在這里稍微提一下。所謂的通話降噪,原理與耳機主動降噪類似,由手機中的麥克風手機環境音再計算出反向聲波抵消噪聲,但不同的是感受到降噪的并不是你而是聽筒另一邊的人。
筆者印象特別深的將通話降噪做的比較好的廠商就是當年的摩托羅拉,當年的摩托的“麗音”技術能讓身處嘈雜環境的你偽裝成在安靜的辦公室。
再說回主動降噪,既然能夠在手機中集成降噪算法,那么通過手機麥克風收集環境噪音不就可以實現在普通耳機上降噪了么?這樣做非常容易,甚至只用裝一個軟件就就能解決。
但是并沒有什么廠商會這樣做,原因是這樣降噪麥克風與耳機的相對位置不固定,收集到的噪聲也就不一樣,產生的反向聲波可能不僅無法降噪,還會增強噪聲。這時候大家想到降噪耳機腔體上的收音麥克風開孔了吧,收集的噪聲,很大部分都是你的耳朵將會聽到的噪聲。這樣,降噪才會更加精準,效果更好。
未來配合手機使用的主動降噪耳機有很大可能性會隨著Type-C的普及而變成手機的附贈產品,但限于成本,對降噪效果大家還是不要抱太高期望,現階段來說只能濾去一些低頻噪聲。但是不排除一種可能就是耳機廠商日后發布的有線主動降噪數字耳機不再將降噪模塊搭載在耳機上,而是將降噪算法集成進自家app中,用戶需要降噪時只需在手機中打開應用,即可享受寧靜。
筆者倒是希望有一家這樣的耳機廠商:生產自己的降噪數字耳機,也有自家集成了降噪算法的手機端應用。同時,能夠像SONOS應用一樣,在應用中整合各大音樂服務。即便價格稍高,但有明顯的降噪效果大家也會買單。這樣,即使原裝耳機損壞或者消費者想升級耳機,都可輕松購買并適配,更多的消費者也可以體驗到降噪帶來的奇妙感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