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期的資本市場,恐怕沒有什么概念比“可穿戴設備”更火熱,因為生產了一個可穿戴的計步器,概念股九安醫(yī)療(002432.SZ)5月大漲124%,秒殺其他上市公司;6月,美國可穿戴心臟檢測醫(yī)療設備商CardioNet(BEAT.O)13個交易日走出107.17%的漲幅。
屢被炒作的可穿戴設備并非僅局限于醫(yī)療設備領域,包括谷歌眼鏡、蘋果手表和其他互聯(lián)網巨頭的可穿戴產品也頻頻被提及,讓可穿戴概念涵蓋好幾個不同的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分析人士稱,從目前的時點看,掘金可穿戴設備,還得從細分產品看起。
■解密“可穿戴”
“‘可穿戴’只是媒體為了方便讀者理解而給相關電子產品取的名字,我們不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可穿戴’這3個字上,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每一個可穿戴產品本身。”一位持續(xù)關注可穿戴設備發(fā)展的投資者楊先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表示。
確實,在目前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產品五花八門,如果僅以“可穿戴”這3個字就把所有產品歸于一類,那么研究邏輯將無從談起。
回顧一下近期被熱炒的可穿戴設備,關注度最高的可能是谷歌眼鏡和蘋果的iWatch,而包括三星、英特爾等互聯(lián)網巨頭也紛紛搶灘這一市場。在醫(yī)療保健領域, 可穿戴計步器等產品發(fā)展得如火如荼。CardioNet出售的可穿戴心臟檢測醫(yī)療設備,可根據用戶反饋的數據在后臺提供心臟健康狀況監(jiān)測與數據分析。
消費電子產品一直沿著智能性和便攜性兩個維度發(fā)展。過去幾年,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于智能性維度,設備從功能型開始向智能型轉變,智能手機的發(fā)展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而在智能性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市場又把便攜性提上日程。谷歌眼鏡的發(fā)布、iWatch的提出,讓消費者的目光聚集在電子設備的可穿戴性上。
有報告顯示,用戶平均每天觸碰手機150次,而可穿戴設備能解放雙手。用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這么多可穿戴設備的推出,其實無非是看準了消費者快速獲取數據、快速分享內容和高效保持社交聯(lián)系的需求,為的是通過可穿戴設備擺脫傳統(tǒng)手持設備并獲得無縫的網絡訪問體驗。
在近日舉行的D11: All Things Digital大會上,科技行業(yè)的巨頭們對可穿戴計算設備的前景展開了激烈討論。“互聯(lián)網女皇”瑪麗·米克爾表示,可穿戴計算設備將成為互聯(lián)網發(fā)展“第三個周期”的“明星”。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則表示,可穿戴計算設備可能會成為該公司產品線中“另一個重要分支”。
■健康消費和電子消費多線掘金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fā)表于 2013年6月22日11:02:0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8177.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