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無論是被收購,還是獨立上市,大眾點評體現自己價值的方式只有一個:BAT做不了。
在整個互聯網圈都被百度、騰訊、阿里像篩子一樣收購了一圈后,大眾點評網幾乎算是碩果僅存的、有價值的獨立互聯網公司了。盡管大眾點評是出了名的“慢公司”,但在諸如我之類的好事者眼里,成立10年的大眾點評,在群狼環伺之下,必須要“快”起來。
引發我如此感慨的是一則消息,大眾點評宣布對其微信公眾賬號進行了升級,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大眾點評團”的服務號里瀏覽、下單并支付。這是什么節奏?難道大眾點評和騰訊的關系有了變化?
早先微信也曾推出本地服務,關注商戶微信賬號,自動成為其會員并獲得一定優惠,這在當初被看做是對大眾點評最大的威脅,但顯然微信很快將其定位恢復為社交功能,許多太過商業化的動作并沒有投入太多資源。在我看來,這個空白窗口期極大緩解了大眾點評在O2O(線上到線下)上的壓力。公開的數據是,大眾點評和微信合作一個多月,由微信支付帶來的交易額,在大眾點評平臺上增長了七倍,平臺上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戶增長了五倍。
另一個微妙的現象是,就在此消息宣布前一天,大眾點評網副總裁姜躍平發表了一番《微信支付比想象還瘋狂》的演說,大贊微信,稱大眾點評從找精品優惠到用微信支付、公眾號通知、朋友圈的分享,整個閉環已全部打通。對另一個公司產品如此大加贊賞,似乎不太像一貫低調的大眾點評的風格,真有點“好基友”的感覺。
以UGC(用戶提供數據)起家的大眾點評,一直以來困擾的是,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閉環公司。此前創始人張濤曾明確表示過,不會被收購,即便有“合作”,也要看對方能否給大眾點評帶來價值。根據大眾點評前幾輪的融資規模,其估值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能吃得下它的,又能有一定互補作用的,還沒誰能被張濤看在眼里。
然而,大眾點評的核心價值是信息平臺和線下龐大的營銷團隊,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優勢并不像PC端網站那樣對用戶具有絕對的粘性。地圖算得上是戰略的核心,可惜點評的選擇并不多。
大眾點評的地圖合作方是高德,但不知道有多少大眾點評的App用戶和我有一樣糟糕的體驗,導航頁面經常報錯,從而不得不轉換至其它地圖。更讓大眾點評如鯁在喉的是,高德和同為競爭對手的美團一樣,都已經是阿里巴巴軍團成員,未來存在變數的可能性很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