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營商投資建設的寬帶網絡或無線網絡上,互聯網企業們通過出售新聞、視頻、文字,發布游戲,聚攏社交,買賣商品獲得各種利潤甚至暴利,但電信運營商卻只能收取固定的流量費。在互聯網革命所創造的這塊財富大餅上,電信運營商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少。
還有OTT業務的興起,短信、語音、視頻電話,大塊大塊的收入被互聯網公司吞掉,導致像Verizon、AT&T這樣的電信巨頭,都快淪為蘋果公司的零售門店了。
在2011年,中移動僅上半年短信相關收入就達到260億元人民幣,占到總收入的11.3%,2010年美國電信運營商從短信服務獲取的收入為90億美元,未來,這筆收入可能會大幅下滑到零。
如果再考慮到三網融合對電信業的沖擊,傳統電信業簡直就像一個失修多年的老房子,四處漏風。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運營商的黃昏,也使愛立信、華為這些電信設備供應商倍感危機,急于通過互聯網找出路。
中移動走向冬天背后還有很多國內因素。除了中國宏觀經濟增速的下滑一定會牽累電信業之外,電信業監管的進步以及政府反壟斷力度的加強,也會對中移動形成不利影響。
電信業監管的進步將增進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電信巨頭因霸王條款、不合理收費所帶來利潤會越來越少,比如前段時間對垃圾短信的治理。而反壟斷的加強,則會減少電信巨頭的壟斷利潤。近十年來,盡管中國電信業的反壟斷進程步履維艱,但取得的進步卻也有目共睹,三大電信運營商競爭格局的形成,多少還是給消費者帶來一些實惠。新一屆政府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電信業,移動轉售政策出臺,虛擬運營商牌照發放,這些從長遠來說,都會消弱電信巨頭的壟斷地位。
這些嚴峻的局面中移動一定心知肚明,也一定會絞盡腦汁決策應對。但至少目前看,中移動或者世界任何電信運營商都還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在未來,如果誰有辦法把智能手機上高速增長的數據流量轉化為盈利的增長,它就是電信業的救星,反之,整個電信行業就必須習慣萎縮和停滯。
但話又說回來,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永遠風光的公司。從哲學的角度上講,有興必有衰,比爾.蓋茨不是說過: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中國移動也應該習慣增長的下滑,而這才僅僅是個開始。
未來會不會有一天,電信運營商最終走到與互聯網公司融合呢?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