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以來,關于全國各城市血庫告急的的消息頻頻見諸于報端。深圳O型血庫告急 呼吁前往巿民捐血;安徽阜陽血庫告急,A型血儲量平均到全市每個二級以上醫院還不到兩袋,各采血點獻血市民寥寥無幾;山東煙臺血庫告急,不少手術無奈推遲進行;重慶萬州A型血漿緊缺,呼吁市民快去獻血救命;麗水中心血站AB型血液告急,血庫庫存不到10個單位......長沙血庫告急、武漢血庫告急、銀川血庫告急、江西血庫告急!
這僅僅是在半個月內可以搜索到的部分血庫告急的新聞,海面之下,是中國全國性的用血緊張甚至告急。
夏季天氣悶熱,人易煩躁,發生意外事故的幾率相應增大,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季節性爆發,這些都導致用血量的增加,這也是今年夏季各地血庫告急的短期原因,但實際上,即便排除季節因素,血荒,也是各大醫院的常態。幾乎每年,每個時間段,人們都能聽到類似“警報”。
中國為什么會如此頻繁地發生血庫告急?原因很簡單,獻血者太少。按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一個國家為維持足夠的血液供給,需要1%-3%的人口參與獻血,但中國的獻血率卻只有0.87%,遠低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4.54%。
但為什么中國人普遍不愿獻血?這原因就比較復雜了。比如舊觀念作祟,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失血會傷“元氣”,這導致很多人不敢獻血;比如無償獻血有償使用帶來的制度困惑,這導致很多人不甘心獻血;比如血庫告急導致了親友互助獻血政策的名存實亡,這一惡性循環也使人不情愿獻血;再比如無償獻血者用血手續的極其繁瑣,這導致很多人沒耐心獻血。
為了解決血荒問題,各地可謂想盡辦法,有的地方病人危急,甚至把醫生、護士都臨陣拉上去獻血。在北京,甚至打算將無償獻血情況重新納入首都文明城區、文明單位的考評,恢復對無償獻血集體或個人的表彰獎勵。7月份,據北京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馬潤海透露,2006年,當時北京市民自愿無償獻血的熱情很高,臨床用血供應充足,北京廢止了計劃獻血制度,取消單位獻血“指標”;同時停止了與“評先爭優”掛鉤的獻血表彰,現在,很可能會重建激勵機制。
靠行政手段增加獻血率短時期內效果一定明顯,但從長期來看,要真正發動市民獻血,必須著眼于如何解開他們不愿意獻血的心結。這些年,中國獻血率的下降是看得見的,以江西為例,2005年以前,街頭獻血量占總獻血量一般都在80%以上,2005年是70%左右,但是2011年街頭獻血量所占比例直接下降到60%。
獻血率的下降,其實就是市民對無償獻血制度信任度的下降。1998年10月1日,中國開始實施獻血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無償獻血制度,最初,無論從法律條文,還是宣傳上,人們對無償獻血都還是充滿好感與信任的,獻血者逐年上升。但隨著時間的延伸,現有制度的暴露弱點逐漸暴露,使大好形勢逆轉。
為什么法律規定無償獻血者免費用血,但現實中卻要收取費用,難道醫院連這點“保存檢測血液成本”都承擔不起?獻血是好事,但為什么這多年來卻一直由農民工和大學生充當獻血隊伍的主力軍,而政府公務員卻極少參加?難怪一到學生放暑假,農民工春節返鄉就發生血荒。組織獻血的紅十字會值得信任嗎?去年發生了郭美美事件,到11月份,全國血液采集量增幅下跌近一半,在北京、浙江、海南、廣西等地,采集量甚至出現了絕對下降。
以上種種表明,中國老百姓不是沒有過無償獻血的熱情,而現在之所以血庫頻頻告急,是因為太多的丑聞,加重了他們不信任的心結,不解開這個心結,即便再強大的行政手段也只能起到一時之效而已。
如果不能重建人們對無償獻血制度的信任,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有錢,也買不到血,治不了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