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越來越難定義阿里巴巴了。
14年前,它還只是由18個人初創的電子商務公司,而今已經成長為一家橫跨電商、金融、無線通信等多種業態的 “產業生態圈”,旗下坐擁10余家子公司,而其眼中最重要的資源——“阿里人”(員工)已經擴容到24000人。
與此同時,阿里作為行業“攪局者”和“顛覆者”的形象卻愈加鮮明,其“開放、創新”的文化標簽也日益深入人心??梢哉f,正是這樣的企業文化使阿里能夠跨業態掀起一場革命,甚至可以說,處于如此龐雜的產業生態中,這樣的企業文化與管理就是公司的生命。
在阿里巴巴人力資源副總裁盧洋看來,互聯網產業是“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產業,“不能吃老本”。在這種情況下,“自下而上的草根創新才能夠使企業保持持續的活力,背后需要的就是開放、透明、能夠讓員工保持充足自主性的文化。”
不過知易行難,很多企業文化更多地被困于文本規章之中,長期束之高閣,如何使其成為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而企業在超常規的高速膨脹過程中,如何保證企業文化的向心力?文化管理需要企業哪些制度和體制上的匹配?請看本期案例。
文化為王:主張開放與分享
2013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由“旺信”和“來往”組成,9月23日,即對外推出新一代即時通訊軟件“來往”,成為其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后第一次產品的升級亮相。
臺前精彩亮相,幕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盧洋回憶,無線業務團隊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20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提升到事業部,僅靠外部招聘是不現實的,因此當時的策略就是從各個子公司快速抽調,結果僅僅一個禮拜的時間,100個人就從各個業務部門集結完畢,而且前提是充分尊重了業務主管以及員工的個人意愿。
“如果整個公司的文化是純業績導向的話,那么山頭主義的事情就很容易發生,每個部門都只考慮個人利益得失,那么成熟業務對新業務的自發支持是很難實現的。”盧洋說,正是基于阿里巴巴的文化土壤,新興業務才能迅速成行,否則集團業務越復雜,內部協同性就越難以實現。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2月23日14:06:02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9430.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