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現象,但是成人流口水,多數人估計都只能嫌惡的拉長一聲:咦……先別“咦”,生活中其實好多人都有這個毛病。以前我們學校校花,中午在課桌上午休流口水,被“粉絲”當場抓現行,當事人和我們都尷尬得要死。
也許你不承認自己流口水,但是,每天早晨醒來,枕上濕乎乎一片,這是怎么回事?或許枕頭沒濕,但是感到自己臉旁黏糊糊的,或是一股子口水的味道,這又是怎么回事?別狡辯了!你!確實有流口水啦!
身邊很多女生都有準備小零食的習慣,像只小老鼠,沒事就吃吃東西。但是,千萬記住一點,晚上睡覺之前,洗漱完畢之后就不要再吃東西了。食物殘渣一旦久留在口腔里,容易刺激口腔流口水。也許有的MM會抗議:那我晚上不吃東西的,怎么也流口水?其實,除了食物刺激之外,戴假牙套或是牙齒畸形,尤其是前牙畸形等,也會造成這種情況的。
中醫里認為,成年人睡覺流口水主要和脾虛有關。常見于脾胃運動功能減弱、水濕停留、脾胃濕熱或者胃里存食下降、胃熱上蒸等情況,即所謂的“胃不和則臥不安”。因為,脾主肌肉,開竅于口,在液為涎。如果脾虛運化失常的話,人的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肌肉彈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著后,會張開口,形成口水外流。
因此,JMS要是想“安安分分”睡個好覺,管好自己的口水,關鍵是在健脾胃上找方法。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它主管脾經上的各個問題。除了流口水之外,脾虛造成的其他很多癥狀,都可以防治,例如:吃完東西腹脹,消化不良,月經淋漓不盡,崩漏等等。
按揉太白穴時,用大拇指內側多硌硌它,每天堅持多按,不得少于2次,每次20分鐘,長期堅持的話,具有保健強身、健脾的作用。因為,脾經它本來就是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余,而太白穴是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收蒸升了,蒸升的這些氣同合于脾經的氣血特性,剛好就彌補了脾經經氣的不足,太白穴就仿佛猶如雪中送炭一樣,成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另外,經常揉它還可調節血糖,治療糖尿病。
長期沒運動過的姐妹肯定有這種體驗,就是突然一運動,或者突然提重物,手臂、脖子,全身都酸得不行,當時小米我搬家的時候,就硬是請了兩天假在家緩和休息。遇到這種情況,用艾灸或用拳頭、保健錘敲擊太白穴,是可以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
長期脾虛造成的流口水,當然是以穴位按摩為主。如果你是因為最近段時間太忙或者太累,而耗損脾氣的話,那放心吧,注意休息,幾天緩過來之后,流口水也就消失了。
(太白穴——大腳趾側面有一個突出的大骨頭后面凹陷的地方就是太白穴)
脾胃相表里,既然提到脾經上的穴位,胃經上的足三里也來出一份力。
身體端正坐直,小腿略微往前伸,然后用食指按放在足三里上,移放中指在上面加大力度,兩個手指一起用力,連續按揉1分鐘左右即可。兩側交替進行。對于穴位按摩,很多姐妹都容易撲空(找不到),別急,反正足三里在腿上,不妨直接搓擦整個腿部,你要搓哪條腿就把這條腿往前伸,兩手張開,然后由上而下,搓擦1遍就可以了。注意咯,按摩一定要有力度,隔靴撓癢起不了半點效果,所以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按摩的同時可以配合艾灸,點燃艾條熏灼足三里穴,每日1次就行。
民間有“常常拍打足三里,勝過食用老母雞”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足三里是胃經要穴,而胃是人的后天之本,經常刺激按摩它的話,可補脾健胃,同時能消除疲勞,延年益壽,因此,它還稱之為強壯要穴。
(足三里:正坐屈膝垂足,由外膝眼(犢鼻穴)直下三寸,即四橫指,距離腿骨約一橫指尖的地方,就是本穴。)
穴位之后,平時的飲食多多注意,畢竟冰凍三尺也非一日之寒。多吃些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物,對身體是非常非常有好處的,如粳米、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香菇等。另外,有些食物也要少吃,比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柿子、香蕉、梨、西瓜、綠豆、豆腐等,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鴨肉、豬肉、牛奶、芝麻等,也易損傷脾氣。
成人流口水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你仔細留意,盡量避免,那么口水自然也不會去打擾你了。懂生活,愛生活的女人,不會因為境地尷尬,而對小病小痛置之不理。因此,不論你現在覺得,口水是寶還是草,正視自己身體的每一次細微變化,才能成就持久美人!
評論